从2003年诺贝尔奖获奖者谈话想到的[1](1 / 1)

我们常常抱怨,我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感到这是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最大的憾事。去年我看了几位当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谈话,深有感触。

报纸上是这样报道的,摘要如下:法新社芝加哥10月6日电:保罗·劳特布尔对他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感到意外,尽管几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他理应得到这份荣誉。他在办公室对记者说:“我感到意外。这始终是个意外,即使人们可能有时会说,他们认为这项成就理应得到这样的承认。当这份承认真的到来时,这始终是一个意外。”又说:“许多方面还在继续改进,这些改进使磁共振成像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医学诊断工具。”

据路透社报道,另一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彼得·曼斯菲尔德从妻子那里得到了获奖消息,他竟以为这只是个玩笑。他对记者说:“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事。如果有人说你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90%的人都会说:‘哦,算了吧,去蒙别人吧。’”

另一篇报道是,路透社芝加哥10月7日电: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名获奖者之一的安东尼·莱格特今天表示,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他最先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学,当时他并无意从事物理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学科。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和青年时代,我脑子里最不愿想的事就是物理。”又说:“我的爸爸是(中学的)物理老师,但是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是古典文学。”他说大学快结束时发生了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一是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二是一个过去曾当过数学教师的退休牧师“照顾着我,教给我很多事情”,“让我有了学习的信心”,后来重新开始,拿到了第二个学位——物理学学士。

这三篇报道,不仅反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度谦虚,怀着一颗平常人的心,而且说明,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对研究的兴趣、执着、勤奋获得的。如果说教育有所功劳的话,那就是学校教育培养了这些诺贝尔奖获奖者求知的兴趣、执着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习的内驱力。其实每个儿童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的欲望。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烧越旺,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培养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他就能乐意自觉地学习。如果儿童对学习缺乏兴趣,无论你怎样逼迫他,都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可以得出一条教育的信念:“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而是带有某种强制性。学生整天生活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下,既没有自己选择学习的自由,也没有时间学习感兴趣的学科。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