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课程改革,从新的课程标准公布到现在已经两年了。先在部分县区试验,逐渐扩大,今年要全面推广。同时,高中课程标准也已出台,今年要开始试验,这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任何改革最后总是要落到课程上。这次课程改革变动很大,不同以往。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进行了多次,但局限在原来的框子里修修补补。这次改革比较彻底,从指导思想到内容、方法都要求全面改革。普遍反映这种改革是必要的,改革的精神富有时代性、先进性,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这次课程改革难度也很大。首先,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课程标准是集中了全国的教育专家制定出来的。虽然也征求了许多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但更多听到的是一部分有水平的教师的意见,普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恐怕参与的就不多。教师奉命教改就有一种危险性,教师能不能理解改革的精神,有没有积极性?这就是一个问题。只有教师有积极性,把它看作是自己分内的事,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其次,我国教师的水平还不高,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难以胜任新课改的任务。最后,考试制度的改革滞后,不能促进新课改,相反,阻碍着课改。许多教师和家长疑虑重重,不能放开手脚进行教育创新。经过两年试验,应该会有一批经验。但是,除了看到各地各种教师的点滴经验外,还没有看到国家对两年试验的总结,县区总体的总结也少见。我认为,应该把前两年的试验认真总结一下,才能了解课程改革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怎样解决,哪些区县有什么经验,这样才能达到试验的目的。这项工作也许已经做了,只是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
我特别关心的是农村地区的课改,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课改成功了,才能算得上中国课改的成功。但是,农村的课改比城市的课改困难更大:农村教育经费比城市少得多,有些地区连粉笔都要掰着使;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比城市低,接触的新思想、新理念又比较少,办法也比较少。还有一层困难,就是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城市的大不相同,现在许多新的要求、新的教材都是根据城市孩子设计的,农村孩子难以接受。我记得,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连汽车都没有见过,有自行车的同学也极少,因此物理课上讲汽车转弯时要产生离心力,有一个倾斜的角度,我就听不懂。当然,现在情况已大变,但是许多农村还很闭塞,光针对城里人,恐怕他们难以接受。最近我们做了一个教师调查,农村教师普遍反映许多内容不好把握,他们说过去教学的重点、难点都很清楚,现在感到很难把握,难以驾驭课堂;新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一些教具、仪器、设备的配套跟不上。为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村学校课改。
首先,在课程开发的层面上要照顾到农村的特点。农村很广阔,北方的农村与南方的农村也不同,课改需要因地制宜,教材要有区别。当然,所谓适应农村的需要,不是适应传统农村的需要。农村根本的出路是农村现代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因此也需把农村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各地也是不同的,内蒙古草原农村的现代化与云贵山区的现代化肯定大不相同。因此他们使用的教材也应该不同。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少数民族教材出版的研讨会,他们反映使用的教材是从汉文教材翻译过去的,很不适应本民族师生的文化背景和实际生活,自己编写又缺乏资金和人才。这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其次,课程和教材还应该适应一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虽然现在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将来也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是近几年,仍会有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进不了大学,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上不了高中。我们编教材时,要考虑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所以课程教材内容不能“一刀切”,不能搞形式主义。基础教育既要为青少年打好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又要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包括生存和工作的能力。农村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不要分得那么清楚,普通中学里应注意有适度的职业教育的内容,以适应一部分不能升学的青年的需要。当然,两者如何结合得好,也需要认真研究,最根本的是要切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实际,因材施教,鼓舞他们学习成才。
再次,要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除了给他们介绍教育新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新课程操作的方法,否则新理念是空的。因此我主张教师培训要进课堂。新的课改是自上而下推进的,许多教师把课改看作是一种压力。我们要设法把压力变为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哪能有学生的主体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就要引导教师参与改革,而不是被动地让他怎么改就怎么改。教师培训要有案例,最好是和老师一起上课,一起分析,进行示范,使老师尝到课改的甜头,变被动为主动。要组织城市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有期限地服务,帮助农村教师骨干队伍的成长,也可以有计划地抽调一部分教师到优秀的学校进修学习。还要提倡教师自己的发展,即主要依靠教师自己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最后,教学不能是一种模式。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实践,让老师充分理解课改的精神,从而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新的教学经验。例如新的课改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并不是每堂课都提倡探究性学习,否定所有的接受性学习,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农村实际情况,创造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之,我国农村广阔,学生众多,地区差别很大,文化背景不同,农村教改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这些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讲求实效。
[1] 原载《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