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1](1 / 1)

高中教育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是未来发展自觉选择的时期。如果说,在初中和初中以前的时期,学生的自觉性还较差,那么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人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开始增强起来。他们开始有理想,开始为自己设计未来。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他们来讲特别重要。现在的课程需要改革,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我们对人的成长发展的新认识。我不是课程专家,我对课程理论没有研究,只是凭着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感觉,提点自己的想法。

昨天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问我:他说他是从农村来的,他们那里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不好捉摸,应试教育却具有可操作性;老师担心,课改以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我反问他,是课程应该服从考试,还是考试应该服从课程?是培养目标服从考试,还是考试要服从培养目标?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旧的思维方式是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至于培养目标是谁也不在意的。新的思维方式应该颠倒过来:首先是确定培养目标,我们今天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设计必要的课程;最后才是采用什么评价方法,包括考试。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伴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所以,每一个老师应该向前看,不要总是向后看。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向后看是不能前进的。这是在谈课程改革之前首先想到要说的话。

关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我认为根据高中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中的性质,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升学和就业的关系。我国高中阶段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大类。无疑普通高中是以升学为主,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作准备,但是并不排除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学习而走向社会。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60%,去年略有下降,今年约能达到5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高中毕业生不能直接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而是走向社会。因此,即使普通高中的性质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但也不能不兼顾这部分走向社会的学生的需要。为此,一方面从学校制度来考虑,应该为这部分学生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另一方面,普通高中也应该为他们走向社会作准备。这种准备有别于职业培训,更着重于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社会有责任心,有创业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其中规定一定的社会实践课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升学的学生也是需要的。

其次,要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通高中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它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都不相同,我们要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就要照顾到他的天赋、能力和兴趣。因此,在高中阶段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是适宜的。使每个学生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可能。这种安排,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途径。

再次,要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重理轻文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应付高考是主要缘由。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阶段,但大多数学校在高中二年级就开始文理分班。分班的原则除了少数对文科确有兴趣者外,大多是理科学习较差的学生分到文科班,而这些学生并非文科学习一定就比理科班的学生好。这样就降低了文科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通高中不宜文理分班,除了少数实验性质的班以外。但可以由学生在选修课中侧重选学文科或理科。必修课保证所有高中生在文理科上有基本相同的基础水平,并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现在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少不能不说是长期重理轻文的结果。加强高中生人文精神的教育,除了适当增加人文学科在课程中的比重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课程中重视人文精神。其实,并非只有人文学科才具有人文精神,自然科学中也充满着人文精神。这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就重视开发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缘由。因此,不论文科教师抑或理科教师,在实施课程中都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

最后,要处理好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是向综合发展。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综合的,人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也是综合的。当代科学的发展也是既分化又综合,而总的趋势是综合。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少某种知识传授的重复,提倡打破学科界限,设置综合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最好以综合课程为主。在高中阶段要考虑到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高等教育是分科的,是专门教育,因此高中课程也需要以分科为主,兼顾综合。在课程中设立综合实践课是明智的。在综合实践课中设置研究性课程,这种课程就是综合性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我看到了文本草案,我认为基本精神和课程结构的设置都是很好的。要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以上是我想到的几点,不一定正确。

[1] 原载《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