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改革之我见[1](1 / 1)

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所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不仅因为它关系到人才的选拔,还关系到社会公平、每位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国家来讲,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要选拔优秀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对家长来讲,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大学,一方面为国家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使子女将来能够获得满意的职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两者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矛盾的一端。矛盾的焦点是供给与需求的差距。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资金的投入,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发展已经超乎常规,从1998年的毛入学率9.8%上升到2005年的21%,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对家长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入学率是百分之百还是零的问题。在这种供求的矛盾下就产生了高考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通过高考又影响到中学的教育。因此矛盾似乎就集中到高考上。其实,高考是解决不了这个矛盾的。高考的改革只能是解决如何更好地、更公平地选拔人才,如何影响到中学教育,使它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我想,这是对高考的第一个认识。

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招生以来,社会舆论一直都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的一块净土,是最公平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一高考也暴露出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问题之一是,地区不平衡。全国统一考试,但录取的分数线不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公平。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高考的问题。这是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招生制度的问题。

问题之二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现行的高考制度太单一,每年只考一次,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因此被大家称为“一考定终身”,考核人才不全面。这样,一方面选拔不出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考生只此一次机会,一旦因种种原因没有考好,从此名落孙山,这对考生来讲也是最大的不公。因此大家认为高考制度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今年(2007年)教育部已经批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的高考改革新方案,江苏高考改革的新方案也已上报教育部,正在等待审批中。这些新的高考方案大多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有的方案设计是3+X+1,如山东省,X代表了文理分科的考试科目,1代表了基本能力考试;有的方案是3+3+基础会考,如海南省,加强了平时的考核;江苏省的方案更繁杂一些,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规定了必修、选修的科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大。这几个省区高考改革的方案虽然不尽相同,但改革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做法,注意平时的考核,注意学生的选择,同时也考虑到高等学校的选择权。这种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当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问题之三是,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来高考制度虽然有许多弊端,但考试严格,录取公开,特别是实行网上公开录取以后,条子少了,也不管用了,因此告状的也少了,家长们心里也平衡了。如今又要改革,家长的心里又在打鼓了,综合素质怎么考核?平时成绩怎么计算?校长、老师是否暗箱操作等。总之,家长们心里不踏实。因此这些改革也需要制度来保证,同时要建立诚信。前几年许多重点大学都有保送制度,但是不少中学在选拔保送生上弄虚作假,弄得大学不再接收保送生。因此树立诚信是当务之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诚信,任何改革都会失败。因此,各中学在评价学生时要公正、有理有据,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要公开,让群众来监督。许多改革不能等到社会有了诚信再改革,而是要在改革中逐步建立诚信。教育部门是育人的单位,要率先垂范,树立诚信。

问题之四是,如何对素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优秀人才不能光靠高考一时的选拔,更要靠中小学平时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已是我们的国策,考试要为素质教育服务。但是高考实际上起着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改革要考虑如何有利于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各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例如有些省把基本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放到高校招生录取的因素之中,有的省允许学生对基础考试参加两次,有的省设立学生选考科目,有些省正在准备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

今年上海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值得关注。自招的大学生报名的有5800人,初步考试后,入围1200人。然后组织150名教授进行口试。每个学生口试要经过5名教授,每个教授15分钟,也就是说1个学生可以和5个教授谈话,总共差不多一小时多吧,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150名教授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口试了1200个学生,最后录取了298名。这种做法应该说很周密,通过5名教授的口试,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举止仪表等综合素质,同时也很公平、公开,因为你不可能找5名教授去走后门。

但是,据报道,针对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这种自主招生口试办法,上海个别高中已经开设个性化辅导班,提前让学生补习人文知识和进行口才训练,企图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对付这种自主考试。中国的社会真是了不得,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考怎么改革,学校总有办法来对付!由此想到,思想观念不改变,什么改革都没有用。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仅是指教育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观念,对社会责任感的观念。现在某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办学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开学店,用升学率来招徕学生,美其名曰保持名校的品牌。处处用应试办法来对付高考,难道仅仅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吗?看到这种报道让人产生一种悲哀。因此,高考招生的改革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从思想观念入手,要让全社会认识到,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不是评价学校的标准。选拔人才人人有责,教育主管部门有责,学校有责,教师有责。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公开公正地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把优秀的人才推荐给大学,而不能像不法厂商那样想方设法以次充好。有了这种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上下同心协力才能把高考改革好。社会要树立诚信风尚,选拔人才尤其要诚信。有些国家为了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要求考生提交中学期间做义工的记录。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借鉴这种做法,但是许多人担心在我国这样讲人情的国家,难以防止弄虚作假。

其次,是改革考试制度。制度的改革要根据原有制度的缺陷或弊端,同时又要照顾到历年来的传统,稳步进行,不断完善。改革的着眼点是要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的原则。上述几个省区的改革都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我个人的想法,有些省市改革的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例如,上海、北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高中毕业生的入学率已接近80%。我想这些地区的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就可以录取高等专科学校。这样就可以解放一部分学生。另外,高考还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升入高等专科学校;第二个层次是高级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升入现在所谓二本的学校;第三个层次是重点学校的个别考试或复试、口试。这样考试的次数多一些,学生可能会增加一些负担,但考试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自然减轻。当然,这样的高考缺点是考试的组织工作会很繁重。

最后,除了改革考试制度外,就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内容不仅关系到能否选拔到真正的优秀人才,还关系到中学的课程和内容,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进。考什么教什么,已经成为学校的潜规则。现在许多高中常常把高考不考的科目的课时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考的科目又不宜过多,课程中的科目不能门门都考试,那样学生负担会很重,这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要坚持去年教师节温家宝与教师座谈时谈到的,考核要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求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近些年来高考内容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注意到考核学生的能力。山东等4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注意到考试的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但如何做到,如何完善,仍然值得考试专家认真试验和研究。

总之,高考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关系到千家万户。高考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逐步试点,不断研究,特别是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尽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我想凭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这个问题也一定能够圆满解决。我对高考缺乏全面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只能谈点肤浅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原载《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