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出路何在[1](1 / 1)

考试制度改革的话题已经讲了多少年,也改了多少次,似乎至今还不尽如人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考试制度如何跟上去,是所有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有一次我给教师进修班讲课,有一位学员问我:他说他来自农村,他们那里的教师觉得素质教育不好捉摸,应试教育却具有可操作性。老师们担心,课改以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校长、教师的思维方式与领导的思维方式是不一致的。领导的思维是首先强调培养目标,推行素质教育,为此要进行课程改革,使它符合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校长和教师的思维是,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学,提高升学率是第一要义。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异?就因为地方领导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这是实实在在能够捉摸到的,至于素质教育是没有具体指标的,也与学生能否升学无关。这样,考试制度,特别是中考、高考制度就成为关节点,所有矛盾都集中到这里。现在我国的中考、高考制度可以说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延续。科举考试把知识分子一分为二,科举及第的进入统治阶级,科举落第的沦为布衣百姓。我们今天的高考也有这点味道,考上大学的将来能够找到优越的职业,过体面人的生活;高考落榜的只能寻找又苦又累的职业,甚至于失业。这样大的差别自然引导着大家看重升学率。无论是制定素质教育政策的领导,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升学率高的中学,将来能够考上大学。中国考试制度改革之难就难于此。因此,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摆脱科举考试的阴影,重辟蹊径。否则,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怎样另辟蹊径?这是个难题,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可能无力解决这个难题。我试着说几点不成熟的意见。首先,不能就考试论考试,要改革整个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要把重学历轻能力的人事制度,转变为以能力为主,兼顾学历的用人制度。这样,教育制度就可以相应改革,创办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和结构,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结合起来,给所有希望学习的青年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他们不论从什么渠道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承认。如果有了这样的康庄大道,就不至于大家都去奔独木桥。

其次,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高考可以分类分层进行,设立多种考试,由考生选择,也由高等学校选择。学生可以选择一种门类考试,也可以选择多种门类参加多次考试,如既可以考理工类,又可以考农林类,或者文史类。以这种方式来测验他的真实能力。当然,这种考试方式费工费时,难以操作。但事在人为,为了要彻底改变现状,就应不怕麻烦。这样的改革,学校教学也就不再像原本那样应付一种门类的考试了。

再次,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要改革,使它与培养目标和课程纲要的精神和内容相吻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的内容要能考出这种精神和能力来,就要出题者认真研究,甚至要多次试验。这项改革这些年来都在进行,也在不断完善,效果是好的。

最后,高考能否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区来组织?教育部考试中心可以只负责指导作用,必要时起协助的作用,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考试制度的改革。各地方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验。

[1] 写于200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