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序[1](1 / 1)

大学之道即通常我们说的大学的理想或大学的理念,不过它更本土化、中国化。大学之道是要回答什么叫大学,大学是干什么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但是这个问题是常谈常青的。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学也在发展,大学肩负的任务也在变化,而且由于各国大学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研究者的视野各异,往往对大学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这个问题还有不少学者在探讨中。特别在我国,过去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没有办学的自主权,大学的领导用不着去关心大学怎么办,因而对大学之道很少有人去研究。现在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大学也有了部分的办学自主权,再加上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大学之道。

王冀生同志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工作,对什么叫大学,大学怎么办,有很多研究和体会。他现在退而不休,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总结出来,真是难能可贵,值得钦佩。这部著作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大学之道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内容十分丰富。说它全面,是论著涉及大学的本质、功能、结构、内容等;说它深刻,是论著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一条大学之道的主线,这就是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继承和创新,并提出了今日“大学之道”新的内涵,即“大学之道,在明德崇学,在亲民新民,在多元卓越,在止于至善”。这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建立现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确需要继承和创新。我国有五千年(近年考古证明应有七千年)的文明历史,我国现代大学虽然是舶来品,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是移植生长在中国这个历史土壤上,因此它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凝聚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的智慧,说明它更具优秀的传统。只有认真研究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才能建设好中国的大学。王冀生同志以中国古典《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即“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基础,阐发了中国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是很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大学又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的功能已经变化,大学的性质也在起变化,大学必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王冀生在著作中提到了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创新,颇具新意。

中国的大学建设有很多事情要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办学思想在每个大学校长的头脑中并不是很清晰的。可以问一问大学校长,他们现在在忙什么?十有八九会告诉你,第一位是找钱,第二位是搞项目,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至于找了钱,搞到了项目为什么,他们并没有认真去考虑。我觉得,当前我国大学的功利主义、名利思想太严重,总想一夜之间就成为一流大学,而缺乏在“大学之道”上下功夫。我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育人”、是“创建新的文化”。大学,无论它的功能有多少,育人是根本,忽视了育人,也就不成其为学校。而大学的其他功能也是在育人中完成的。大学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育人的质量,并且是在吸收学生参与中共同完成的。这就是学校区别于纯粹研究机构的地方。大学也要为社会服务,但这种服务更多的是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人才上,把学校的科研成果物化到社会上,而不是离开了育人给社会提供什么服务。

大学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大学的育人是靠传承和创造文化完成的。因此,“育人”和“创造新的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文化的传承,才能使学生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只有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文化创新,不仅要创造新的知识,还要创造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大学是社会中的最高学府,它担负着引领文化潮流的任务。为了担负这个重任,大学首先要建立好自己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办学者应该在铸造大学文化上下功夫,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1] 2004年10月6日写于北京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