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大学文化学》
现代意义的大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据文献所载,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我有幸于今年5月参观了这所学校。该校位于博洛尼亚城中心东北的萨帕尼街(Via Zamboni)上,没有统一的校门,一座座学院分布在街道的两旁,街道边上,学院的门口摆满了各种兜卖纪念品的小摊。拿现代大学校园的标准来看有点不像大学。我们首先走进法学院,那是有三层楼房的四合院,院子里三三两两地聚集着许多年轻人,有的拿着书,有的拿着笔记本,上面用彩色笔画得花花绿绿的。通过交谈,原来是法律系二年级的学生,正在等待考试。教育系在旁边另一座楼房里,进门就是一条长廊,门口柜台里坐着一位女士,像是传达室或问讯室,但我们进去却无人阻拦。廊上墙壁上有如布告栏,贴满了课程表和各种通知。楼上就是教室和研究室了。楼梯很古老,树立着罗马式人物雕像。旁边一座楼是信息系,格局基本相同。大致都建在十七八世纪。主楼在街道的南面,建于16世纪。现在主要做图书馆用。楼里廊上树立着在这所学校任过教的著名教授和学者的胸像,但丁的胸像就立在图书馆的门口,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所大学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没有草坪,但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学院的院落,你都会感到一种凝重的气氛。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塑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历史,它的身份。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一所著名大学的文化。
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中世纪时期,许多学者聚集在一起探讨学问,就成了大学。大学大学大家都来学,当时确是这种情况。当然不是我国“**”时候的那种连文盲都进大学的“大家都来学”。大家学,说的是当时不分老师和学生,大家共同研究学问,探讨真理。最早的大学分科很粗犷,如巴黎大学当时只设四科:神学、法学、医学和文科,而文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读完文科才能进入其他科,因此大学生都有深厚的人文科学基础。当时自然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然科学逐渐进入大学的课堂。大学的人文科学传统受到了挑战。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学科开始分化,大学系科也随着学科的分化和工业产品的繁多而分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大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人文科学被削弱了。其实,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里面也充满着人文精神。问题是,有些大学重技术轻人文,很少注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挖掘人文精神。如果一所大学缺少点人文精神,这所大学的文化气息就不会太浓厚。
大学文化不只是表现在学科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校风上。什么是校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治学态度和思想方法问题。它不仅表现为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还表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表现为领导班子身上就是有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没有人文管理的方法;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有没有敬业笃学的精神、教书育人的品质;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有没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等。校园的环境、师生谈吐都能反映出一种校园文化。大学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反映出这个学校的文化。这种文化潜移默化滋润着每一位师生。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以上是我读了王冀生同志的新作《现代大学文化学》以后最先的感想。此外我想说的是,大学文化这么重要,却很少有人研究它。王冀生同志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研究,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独到的见解。他从1996年起就着手研究,仅仅三年,专著就与世人见面了。记得前年(2000年)在广东顺德他向我透露他的想法,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但难度很大。没有想到今年(2002年)夏天书就出来了。敬佩之余,我就想到,这不能不说是得力于他对大学的情结,对大学的熟悉,再加上他的执着和勤奋。对于他的书的内容,我因为读得不细,不能做深刻的评论,也只能谈点感想。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题目,特别是在当今各校都在追求办成一流大学的时候。办学追求一流,无可非议。但在追求一流的时候,很少听到大学校长提到要建立卓越的大学文化。如果没有卓越的大学文化,我想难以成为一流大学。王冀生同志的大作不仅是一部研究专著,更是给大学的一盏营养剂,会对大学的办学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该书紧密结合大学的实际,有理论有实际,读起来感到很亲切,每一章写到的问题都是在大学工作的人每天都能遇到的。但是我们平时可能不经意,读了该书,可以使我们时时注意构建大学的文化,从构建大学文化的视角思考问题。
最后,该书在论述大学文化方面非常全面,从教学到科研,从课堂到校园,从思想教育到学校管理,把学校所有事和物都纳入大学文化中。这是很对的,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大学文化自然包括了大学的方方面面。
铸造大学文化就是铸造大学的灵魂。如此重要的课题却研究者甚少。王冀生同志的这部著作不能不说是填补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空白。
[1]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