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育人环境[1](1 / 1)

学校是文化教育机构,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场所。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人会说,既然学校是文化教育机构,它天然就具备了一定的学校文化。确实是这样,问题是学校文化是优秀的还是卑劣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如果一所学校,它的办学思想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这样的学校文化只能说是落后的文化。如果学校的老师缺乏热爱学生的热情,恶言恶语随意伤害学生,这个学校的文化只能是卑劣的文化,或者叫作破坏了学校文化。所以,优秀的学校文化不是自然生存的,而是要全校师生用心营造的。

为什么要建设学校文化?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建立了学校文化,全校师生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文化起着统领的作用、规范的作用、激励的作用、熔炉的作用,能够凝聚师生的意志、规范师生的行为、激励师生追求卓越、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师生行为习俗的建设。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办学思想、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人才观上,即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毫无疑问,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育人,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条大家都能背出来。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有的学校并不是这样,而是把目标放在追求升学率上。升学率也是需要的,没有升学率家长不答应,社会不满意。但是升学率是要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上。育人,包括道德品质的形成、体质的增强,也包括知识的增长。在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以后,升学率也自然会上去。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还体现在学生观、师生观上。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学生,哪怕他身上有不少缺点;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理解和信赖的、和谐的。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学校文化建设还表现在课程上、教学上。当然,课程本身包含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但是全校师生如何来看待课程和教学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缺乏认识探讨课程和教学的文化内涵;另一种态度是,认识到课程和教学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重视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价值观、思想情感的熏陶。

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什么是校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从思维方式来讲,就是学校怎么办,办成什么样子,有什么办学思路。治学态度表现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校风表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表现在领导班子身上就是有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没有人文管理的精神,有没有组织团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规划;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有没有敬业爱生的精神、教书育人的品质;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有没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等等。优良校风不是一代人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代一代传下来,为全校师生所共识,并形成传统。有了这样的传统,学校就有了灵魂。

学校的制度建设也很重要。有了制度就会有条不紊。学校工作的头绪很多,有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学校是人群集聚的地方,是最活跃的场所,有人群、有活动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学校要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使全校师生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是谁负责,等等。制度明确,职责分明。制度的建设必须和办学理念相结合,并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也就是说,制度建设服从于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的物质建设包括校舍的建设、校园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主流文化,要让师生感到舒适、多样、整洁、欢快,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校要重视仪式、标志的建设。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支校歌往往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总之,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当代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改革开放、继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是几代人的努力积淀起来的。今天我们提倡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说抛弃传统,另建一套,相反,就是要去挖掘历史传统,同时根据现在的办学环境、时代的新要求、教育的新理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学校领导几个人的事,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共同策划、细心培育。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在我国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应该成为学习的典范。通过学习求学校的发展,通过学习求师生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1] 2006年7月26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