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中国教育》序[1](1 / 1)

《教育参考》是一本读者非常喜爱的杂志。去年曾经把里面一些文章集中起来,汇辑成《解读中国教育》,今年又喜见新的汇辑出版。非常惭愧,我好久没有给杂志写稿了。对于教育,不是没有话好讲,而是要讲的话太多了,甚至感到不知道从何讲起,但似乎又觉得过去讲得太多了。大家讲了那么多,效果又如何呢?当然,我不否定我国的教育在进步:经费投入比过去增加了,课程改革在加速进行,考试制度也在慢慢改革,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但一深入到教育实际,却又感到问题成堆: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乱收费问题,师生冲突问题,等等。我就在想,也许教育确是最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像经济活动那样,政策一变,立见成效。为什么是这样?恐怕与我国文化传统有关。教育传统,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无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确实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传统。例如,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只要有条件,就要让子女读书识字;中国重视道德教育,《孝经》《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德育读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把个人修养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又例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学记》提倡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犹具有现实意义。但不可否认,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不少糟粕,特别是封建文化的糟粕,至今还阻碍着教育现代化的进步。这里不妨举其要者说明一二:

其一,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宗法主义传统、官本位的传统影响到教育,就表现在“读书做官”的教育价值观上。当前的教育热,固然反映了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优秀传统,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多受一些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排除有些父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顾学生的实际,片面追求重点院校,轻视职业学校。

其二,重学术、轻技术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把人分成士农工商,士是第一位的,读书为了出仕,即做官。农工商是无须读书的。中国儒家经典中没有教人如何种田、如何做工、如何经商的内容。因此在我国,技术教育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至今仍然受到世人的轻视,就不足为怪了。在教育行政部门来讲,虽然一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要花钱的,经费的投入应该多于普通学校。现在的状况却相反,不仅如此,上职高缴的学费比普通高校还要多。这怎么能吸引青年人上职校呢?听说不久要召开全国职教会议,但愿能有强有力的措施出台。

其三,科举考试制度对今天考试制度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科举本来是选拔文官的考试制度,我国的科举却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考试的科目是四书五经,方法是或重帖经、墨义,或重策问、诗赋,特别是到明代成化以后采用八股文,使考试更趋僵化。这种考试制度影响到教学方法,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死记硬背,缺乏创造能力成了传统教育的顽症,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想不必多举了,因为本文并非专门来论述文化传统与教育的关系的,只是想说明,教育问题解决之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要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做广泛的、深层次的研究。需要理清思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而这种改变,不是仅指教师和家长,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有决策权的行政长官们。

我在上一辑《解读中国教育》的序中说到,我对自己的观点无把握,只能给人家参考参考。今天写的,仍然是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1] 2002年7月13日写于北京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