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教育》序[1](1 / 1)

我是《教育参考》的热情读者,有时也给它写点小文章。为什么我喜欢这本杂志呢?因为它叫教育参考。参考者说话不作数也,也即这里发表的意见不必认真对待之谓也。唯其不作数,作者可以畅所欲言。因此可以在这本杂志中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些是很发人深省的。唯其有不同的声音,才能引起争论,所谓“百家争鸣”吧。唯其有了争论,才能辨别是非,认识真理。

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又是很普遍的现象。除了文盲外,人人都受过教育;几乎家家都有孩子,除了尚未结婚,或者结婚而未有子女者,都有教育的实际经验。因此大家都是教育者,对教育都有发言权。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教育也不能例外。有经验并不等于认识了规律,也不能证明你有的经验是符合规律的,是正确的。所以说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是因为它的规律很难发现,很难认识,很难掌握。人类文明已有几千年,人类的智慧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但人是怎么通过教育成长起来的?为什么有些人的智力或体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有些人则不是?为什么有些人有高尚的品质,有些人则卑鄙恶劣?至今没有人说得清楚。当然,一般的道理是可以讲的,凡搞教育的也都能说出几条教育的主要规律。但一到具体问题却傻了眼,说不出所以然来。教育科学有点像当前的医学,对许多疑难病症说不清楚。教育科学可能还不如医学。医学还可以通过解剖了解个究竟,或者通过阿兔阿狗作个实验。教育可不能把学生的脑袋打开来,也不能用阿兔阿狗做替身。所以怎样搞好教育,真是难!难!难!

正是因为难,所以要集思广益,大家来讨论,把大家的经验集中起来。因为各人的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因此讨论中就会有争论。这种争论是好事,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催化剂,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酵酶菌。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当然,这种讨论应该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这是宪法规定的。

《教育参考》好就好在这“参考”二字。有人认为不好听,希望改个名字。我却认为很好。我有时写点小文章寄给它,也是因为对自己的观点无把握,只能给人家参考参考。其实,教育上的事,除了教育法规定的,中央和教育部决定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外,其他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经验,恐怕也只能参考参考。如认真考究起来,总是会有争论的。

现在《教育参考》杂志从过去发表过的文章中挑选一部分,编纂成册,名曰《解读中国教育》。这种解读恐怕也只是各人的见解,对别人也只能是参考参考。

以上这些参考意见,是谓之序。

[1] 2000年教师节写于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