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发展经济,改善政治,还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在受教育的人群中有上千万的残疾儿童少年,他们的教育值得我们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创建了许多特殊学校,如聋哑学校、盲童学校、益智学校等。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富裕,所以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从总体上讲,投入是不足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应该被重视。使他们接受与普通人一样的教育,不仅是我国宪法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只有全国人民,包括有残疾的人群,都提高了素质,都具有较高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要对特殊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特殊教育的特殊,是指这部分受教育者在生理的或者心理的某个方面有缺陷,阻碍着他们的发展,特殊教育就是帮助他们排除阻碍他们发展的障碍,使他们得到与普通人一样的发展。残疾儿童并非所有智能都丧失,他们往往只丧失一部分器官的功能。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弥补他们的缺陷,或者使他们的损伤的器官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或者培养其他器官的功能来弥补某种器官功能的不足。因此,特殊教育的目的与普通教育是一样的,就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护和帮助。因此,特殊教育不是歧视教育,不是另一样的教育。当然,在教育内容上和方法上需要根据残疾儿童的特殊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但目的同样是促进他们的发展。特殊教育还要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绝大多数能回归主流社会,成长为自力更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特殊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这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残疾的儿童要有自信、有能力回归社会;二是社会上的普通人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特殊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残疾大多是天生的,或者在幼年因事故或用药不当而引发的。儿童自己没有责任,更没有选择,但发展的道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发展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他才会自我发奋图强。这样的实例是很多的,外国的海伦·凯勒、我国的张海迪都做出了榜样。对于正常儿童,我们要教育他们有爱心,懂得尊重残疾儿童,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这种教育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与残疾的同伴的关系,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这些人类最基本的品质。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特殊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和方式。当前,特殊教育界流行“回归主流”的教育思潮。所谓回归主流,是指让残疾儿童在受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并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以满足残疾程度各异的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改变以设特殊学习为主、把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使残疾儿童从小就能在普通社会中学习、生活,回到主流教育的目的。例如,日本就规定,不单独设立特殊学校,让他们去正常的学校学习。同时规定,只要有2名残疾儿童(他们称障碍儿童),学校就要设立养护班。后来有些地方根据家长的要求,只要有1名障碍儿童学校就要有养护班并配备养护教师。我曾经参观过日本德岛鸣门市林崎小学的养护班,那里有4名智力障碍儿童、2名老师。校长告诉我们,“回归主流”是障碍儿童教育发展的方向。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同时,可以使正常儿童理解障碍儿童并帮助他们。他说,一般儿童平时很难遇到障碍儿童,学校里有了这个养护班,可以使正常儿童能够接触障碍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再遇到有障碍的人就能理解他们。这种眼界是远大的,特殊教育不仅帮助障碍儿童的成长发展,而且考虑到正常儿童与他们的关系、社会上正常人和残疾人的关系。
因此,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已经摆上我们的议事日程。特殊教育应该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是人口大国,残疾人有几千万人,残疾儿童也有好几百万,相当于一个人口少的国家。给他们提供教育,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需。发展特殊教育,除了政府要投入外,还要发动全社会来奉献爱心。残疾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困难,正常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这不是出于怜悯,更不是恩赐,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不能满足所有残疾儿童的要求,特殊教育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增加特殊教育的投入。同时特殊教育本身也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完全采取“回归主流”的方式,把残疾儿童放在普通学校学习,尚缺乏必要的条件。主要是我们缺乏特殊教育的师资,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在普通学校里设立养护班。但“全纳教育”“回归主流”都是当前世界教育的新理念,我们需要以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特殊教育,让残疾儿童尽量与健康儿童接触,有条件的,最好让他们在一起学习。这样,既培养了残疾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教育了健康儿童对残疾同伴的关心和爱护。
要发展特殊教育,就要为特殊教育培养师资。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师范院校应该重视特殊教育的研究和师资培养。我国大学里的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就是1985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副校长期间建立的,同时还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近20年来我们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现在全国已经有多个师范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是还远远不够,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非常缺乏。我们要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来关心这个社会最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来向他们献出爱心。特殊教育的教师是最可敬的老师,他们要比一般学校的教师辛苦许多倍。他们要懂得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矫正帮助残疾儿童的方法和技能;他们还需要有坚强的心理品质,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残疾儿童克服障碍,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如果说,教师是最可敬重的人,那么,特殊教育的教师则是最最可敬、最最可爱的人。
[1] 原载《2004年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题目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