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1](1 / 1)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离开我们已经有34年的时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流传在世界各国,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第一,他相信每一个孩子。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对待学生。

第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又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他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就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他说,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需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和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他说:“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他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祖国、对劳动、对长者、对同志的关系都应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他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即防止在传授那些本来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的知识时,不去触动学生的思想,不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渗透到教学中。

同时他又认为,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

和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美育。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定这些美的品质。”

他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所有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则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文艺作品用艺术形象来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这一切都很容易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提倡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师生仪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都要做到外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说:“学生走进校门,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

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从童年时,特别是从青少年时起,应该理解自己精神生活完满、劳动愉快和创造的幸福。”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能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第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他说,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就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帕甫雷什中学在解题时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

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

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

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读的书。

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所以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慎重对待评分和惩罚。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惩罚更要慎重对待。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不是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吗?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地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推行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原因是很多的,有些是学校和教师无能为力的。但作为教师来讲,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否需要端正,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呢?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吗?

[1] 写于2004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