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县中现象”的一点看法[1](1 / 1)

最近《中国教育报》连续发表几篇报道,讨论“县中现象”。该报记者要我发表点看法。我认为“县中现象”,只是一种现象,不能说它是好是坏,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说,不能笼统地说,办好一所县中就是教育不公平。要看这所县中是怎样办的,办学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真正培养人才,还是只顾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办好一所县中是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资源还不足以普及高中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有它发展的规律性。只要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看清楚。我们现在都在批判重点中学,但在25年以前呢?邓小平提出要办好一批重点中学。这个决策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因为当时国家财力有限,但又急需人才,需要为高等学校输送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重点中学的建设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功不可没。教育发展到今天,“普九”已经实现,国家财力已经能够支撑更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教育均衡发展就提到议事日程。但是我国地域广大,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中西部县级地区教育还不很发达,地方财力也有限,不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此,这些县拿出一部分财力,先办好一所县中,这种做法无可非议。当然,不能牺牲“普九”,也不能不照顾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不能把县中搞得很豪华。现在大家比较有意见的地方,就是许多县中追求豪华,据说有的县中建一个校门就花50万元。这种做法势必会损害“普九”和职教的利益。

县中要办好,主要是要加强软件建设。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现在大家批评的意见是,这些学校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考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学术殿堂。这些和整个大环境有关,与当地的党政领导的观念有关,不能只怪学校。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在目前形势下批评“县中现象”是没有用的。县里财力小,只能办一所高中,有财力可以办县一中、县二中、县三中。关键在于县的领导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一,在教育布局上注意均衡发展,不能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扩大差距;第二,建县中要注重节约,不要追求豪华;第三,不要给学校压升学指标,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第四,要关心软件建设,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1] 写于200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