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是当前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社会上最受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为什么就不见成效?据媒体报道,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学校暴力时有发生,同学之间冷漠,对别人缺乏爱心和诚信。看到这些报道真感到触目惊心,忧心忡忡。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觉得,青少年中出现的问题,根子还在成人社会。如果成人社会问题不解决,光依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法解决青少年的问题的。学校天天向学生讲,做人首先要诚信。但是社会上有多少不讲诚信的事实?前不久宁波有所小学把学生的艺术作品拿到街头义卖,用于向贫困地区学生献爱心,每件作品卖10元。有人多次用百元币值的钱去买这些作品。学生们对这些购买者还一再表示感谢他们献了爱心。后来才发现,他们竟然用的是假币,买一件作品可以找回90元真币。他们不仅骗取了学生的金钱,还骗取了学生的诚信。这是多么可怕的反道德行为,给学生带来多恶劣的影响?!不久前电视台还播放了一则消息,6个孩子去游泳,其中一个孩子溺水了,另一个去救他,溺水的孩子被救了,但救人的孩子却溺死了。其他孩子,包括被救的孩子在内,眼看着救人的孩子即将溺死,却不仅不设法去救他,反而集体逃跑了,若无其事地玩耍去了。孩子失踪后老师找这五个孩子谈话,居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其中有一个孩子最后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而被救孩子的家长居然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被溺死的孩子救起的。看了这则报道,感到无比的悲哀。我们的成人如此恶劣的品德,能要求他们的后代有高尚的品德吗?社会上的腐败奢侈、欺诈诓骗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救救孩子,应该从救救成人开始。
学习的压力是促使青少年堕落的另一个原因。青少年本来是爱学习的,天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现在学校的学习是在应试的压力下进行的,学习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学校课程难度越来越大,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在重重的压力之下透不过气来,稍有不慎,学习就跟不上。于是有的学生就自暴自弃起来,或是到网吧去找刺激,或是出现反社会的行为。任何事物在受到压力的时候总会有反作用力。人受到压力也会反抗。学生无力,只能采取消极的行为。这种消极行为的破坏力是很大的。据2003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的报道,“暴力家庭教育酿惨剧,十六岁少年手刃生母”;2004年9月29日报道,“初中生被评为‘最差生’服毒身亡”。这两个事例说明学生受到压力以后反抗的两种形式,虽说是少数,但已不是个别现象。又据报道,一份由上海市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危害因素研究”表明,高二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达37.93%,小学五年级学生为18.16%,初中生接近24%(《北京晚报》2004年6月30日)。多么可怕的数字。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各方面向学生施加的压力太沉重,我们的学生经受不了。河南省郑州铁路公安处的民警在一段时间内,在车站、货场、旅客和货物列车上相继救了30多名离家出走的孩子,其中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歧视和惩罚而离家出走的就占19人,因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而不辞而别的有8人,家长粗暴随意打骂,致使孩子赌气离家出走的有6人(《光明日报》2001年8月23日)。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受到的压力太大,无法承受。因此,在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设法减轻对学生的压力,减负主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否则一切教育都是无力的。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需要改善。要牢牢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是热爱学生的,但却有许多教师不知道怎样爱学生。爱学生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只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只有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有目的地因人而异地教育学生,学生也才能理解老师的用心。现实生活中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歧视而引起学生的不满以至于走向堕落的现象并非没有。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飞机上读到一份《三秦都市报》,刊登着一部报告文学的连载,标题为《谁毁了孩子》,记载着一名中学生由普通初中考上了重点高中,本来功课很好,却因为一名英语老师歧视从普通初中考来的学生,用种种语言污辱她,使她因害怕、紧张而各门学习成绩不断下滑。看了令人十分气愤。因此,加强师德素养、改善教育方法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以上这篇报道是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作者是吴宓雯。文章标题下有一段话,很值得教师和家长们深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胆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
[1] 原载《教育参考》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