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推行十多年来已经家喻户晓,但却未深入人心。不少校长和老师向我诉说他们的苦恼:明知素质教育才是育人之道,但是升学率又是上级领导和广大家长最看重的东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真是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困难?究其原因,这是教育资源不足与需求旺盛之间矛盾的反映。资源不足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学额不足,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升学的要求。自1999年连续三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招生人数三年翻了一番,在校人数2002年就达1462万余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903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2003年达到17%)。即使如此,仍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孩子升学是百分之百的问题。于是家长对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资源不足表现在质上,则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过去的重点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积累,成为众人心目中的优质资源,家长学生趋之若鹜;薄弱学校则受到群众的冷落。入学竞争从小学就开始。所谓入学竞争,实际上就是争夺优质资源。高考是竞争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为了最后一棒能取得胜利,前面几棒的竞赛就很重要,因此,应试教育不仅在对付高考上,而且从中考就开始,甚至比高考的竞争更激烈。因为全国高中毕业生高考的录取率已达58%,而中考中重点中学的录取率往往只有10%。这种恶性竞争不解除,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地方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压力也不能低估。地方领导对教育最关心的也是高考升学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政绩来看待。因此,如果升学率比上年高了,领导就会很高兴,又是表扬又是奖励;如果升学率下降了,学校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对学校来说,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升学率才是硬任务。
除了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教育竞争之外,还应该看到观念形态上的问题。传统观念对应试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观念表现之一是,上了大学才能算人才,不上大学就成不了人才。高等教育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级人才的需要也是有一定限量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青年都能上大学,总还是有一部分青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大学。同时还应看到,暂时不能上大学不等于永远不能上大学,在今天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传统观念表现之二是,不仅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名牌大学。这几年各地都有不少录取生因为录取的学校不理想而不入学的。许多重点学校已经不是在讲究一般的升学率,而是讲究考入重点大学的升学率。这样的竞争何时能了?即使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也还存在着不同水平的高等学校。这种竞争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极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当然,有的校长讲,追求升学率与推行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从理论上讲确是没有什么矛盾,而且学生的素质越高,升学的概率也就越高,应试的能力、竞争的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难看到,学生在升学压力上,起早贪黑,埋头苦读,且不说健康受到影响(据说有一所学校竟然规定学生不得在晚上12点以前睡觉,而且每天要求家长签字证明),心理常常被扭曲,他们也没有时间学习自己喜爱的科目,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样的人才是21世纪所需要的吗?是不是值得忧虑?
解决应试教育,还得多方面着手,全社会努力。
首先,要扩大教育资源,特别要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缩小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差距。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重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硬件建设是必要的,但只重视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未必能改变学校的面貌,关键还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让重点学校帮助薄弱学校教师的成长。最好教师之间有交流,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去兼课,或者带薪服务一至两年,把薄弱学校的教师带起来;薄弱学校的教师到重点学校去进修。如果这种方式难以做到,至少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次到薄弱学校去指导。
其次,是减轻对学校的压力,特别是地方领导不要向学校施加压力,要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要看一时一事的得失。只要学校办学有思路,办学有特色,学生素质有提升,学校自然就会出成绩,升学率自然就会提高。
再次,要改革考试制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施行,新课程的理念是很新的,但需要教师理解并善于操作,尤其需要考试制度的改革加以配合。否则有如交响乐团的演奏,乐谱虽然很美,指挥歪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还要从观念上转变。家长的观念要随人才市场的变化慢慢地转变,不能强求。但作为懂得教育规律的校长们,尤其是重点中学的校长们,应该从培养人才的大局出发,从观念上加以思考,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不要在升学竞争中推波助澜。其实重点中学升学率高并不稀奇,因为重点中学的生源本来就好。因此,不要因为争生源再去炒作考上重点大学的升学率。
[1] 原载《教育参考》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