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一阵教育危机风。美国著名教育家库姆斯就写过一本书,叫《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1991年我访问美国时,曾经和美国的教授讨论过教育危机的问题。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动不动就说危机?”他们回答得很干脆,说:“危机与机遇同存,有了危机感,就会去想办法克服危机,机遇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我听了很有感慨。但是,我们不讲危机,似乎社会主义就没有危机,讲危机就是诬蔑社会主义。其实社会主义也有危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时期。没有危机感,不去克服它,那才是真正的危机。否则为什么东欧会巨变,苏联会解体?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时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教育有没有危机?这可能是领导不爱听的问题。但客观事实是危机是存在的。说教育有危机,并不抹杀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只是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解决了,我国的教育就会有较大的发展。一句话:“危机与机遇同存。”
那么,就来说说当前教育的危机,或者叫忧思吧。忧思之一是高等教育扩招所带来的质量问题。毫无疑问,扩招是必要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青年求学的需要。但连续三年扩招带来的问题也不少。第一是教师队伍和物质条件的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从数量上讲,师生比例已达1∶20之巨。按国际上通常的标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致在1∶10到1∶14的样子。我国的师生比例已超出了约一倍之多,恐怕已经超过警戒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
第二是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然,就业难并不等于人才的过剩。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能就说太多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1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呢?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难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就业上,有些专业人才紧俏,有些专业人才过剩。另外,极需要人才的地方,如西部地区和农村,却极少有人愿意去,人才充足的大中城市却出现几个人、几十个人争一个岗位的现象。扩招的时候,许多学校是盲目的,并未做仔细的市场调查,只根据学校的可能,有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并未考虑社会的需要。
第三是扩招带来了高等学校的升格风。有些中专升格为高专。例如,中等师范学校,因为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而逐渐消亡,不少升格为师专;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还有不少专科院校因合并而搭车升格为大学。这种盲目升格造成整个学校水平的下降。这种升格风固然反映了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级专业人才,但高等教育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破坏它的规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保证,最后还是会危害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问题不是值得我们忧思吗?忧思以后就要想出路。出路何在?我想唯有改革和创新。
第一,高等教育制度要创新。要严格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结构来建构高等教育的体系。严格刹住盲目升格风。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把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制限于两年,把培养目标设定在培养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上,课程设置防止向本科靠齐而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分层管理,教育部把中央管辖的“211工程”学校管好,确保其“国家队”一流的水平;其他院校地方管理,在竞争中提高质量和水平。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实行岗位聘任制。现在并未实行真正的岗位聘任制。真正的岗位聘任制应该通过竞聘促进流动,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校的建设。现在的聘任制还局限在学校内部,仍然有因人设岗、论资排辈之弊。应该打破学校界线,把岗位公布在网上,大家来竞聘。当然,这种做法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实施。北京大学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突破,但靠北京大学一个学校搞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全国学校或大部分学校同步实施,教师队伍才能被激活和流动。有如池塘里的水,几个池塘连起来,并和外面大河相连,才能使池塘的水活动起来,一个池塘的水,怎么搅它,仍只是一个池塘的水。
第三,政府还要增加投入。现在高等学校的经费,国家拨经费只占50%左右,一半经费要靠学校自己创收,学校给教师发的学校津贴和奖金都是要由学校或学院自己创收。这就造成了学校主要领导和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许多教师有第二职业,生活在一种功利主义的环境中,不能静心教学和做学问。这种状况长此下去,不仅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科研水平不能提高,而且会贻误一代青年学者。政府增加投入有没有可能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我们可以算一笔账。1996年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11.69%,教育经费占GDP的2.46%,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1.06%;2002年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21.56%,教育经费占GDP的3.41%,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6.13%。2002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所增加,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减少了。当然,中央财政支出每年不可能是一样的,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投入重点。但如果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再加上教育经费尚未达到原定的占GDP 4%的计划指标时,似应增加投入。我们常常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但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何时摘掉这个帽子?
第四,调整专业结构,按需招生,遏制长线专业,扩充短线专业,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过去招生只是按照学校现有的系科,照顾到系科教师的“饭碗”,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出路。所以造成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应该调整这种关系,同时调整专业结构,使它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作为世界工厂所需要的高级技师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
第五,加强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改变当前不同教育行政部门分散的评估方式,那种评估只能增加学校的负担。实行以学校自评为主,综合评估的方式。重在平时信息的采集,通过中介组织进行客观的评估。我反对学校排队那种不科学的做法,但可以把学校分成等级层次,每个层次中都会有办得好的学校,都会出名牌。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校正确定位,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名牌,不要用一种标准评价所有的学校。
[1] 原载《教育参考》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