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社会道德的堕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现代化带来了物欲的增长、人际关系的疏离和淡漠。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苦难,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到底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提出了质疑。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甚至是可以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在20世纪初最为激烈。20世纪50年代以后两种观点都有所修正。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物欲增长、人与人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制造杀人的武器。因而呼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共同克服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弊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在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有所失落。自然学科教育只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告诉学生科学的价值;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只教给学生空洞的道理,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不会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大环境中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造成的精神危机,更加冲淡了学校的人文教育。由此,有识之士无不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大声疾呼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造。
要改造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的本体性,克服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政治家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家,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把教育视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广大家长则把教育视作孩子们谋取优裕职业的敲门砖。于是“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至今还在人们中蔓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青少年的“座右铭”。虽然党中央一再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江泽民号召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最近又提倡“以德立国”。但如果教育的价值观不改变,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中仍然会落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为它服务;教育也确实是谋生的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是通过育人来实现,即教育的工具性是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要加强人文学科教育。中小学课程中理科分量偏重,人文学科分量偏轻。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人文学科可以告诉学生人类发展的历史,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要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其实任何学科都具有人文精神。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技术的创造,科学的价值,科学所要求的严谨态度、团队精神等都充满着人文精神。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历史,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在过去的时代里,不管科学技术曾带来什么负面效应,在总体上它都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相信,在21世纪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必将进一步突破科学发展的局限,促进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世界。
[1] 原载《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