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要创新,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克服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一是要克服为教育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的误区。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我们讲基础教育,就是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个是要打好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真要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我们不仅不能培养学生成才,不仅不能使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好比一棵嫩芽,很容易碰伤。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教育行为已经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举个例子来讲,什么叫好学生,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倾向于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有的老师经常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这个学生聪明、那个学生不聪明,这就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诉说孩子的缺点,或者是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某个孩子“修理”一番,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些事情看来是一些小事情,但在学校里是经常发生的。我就看到,有的小学不仅“修理”学生,还“修理”家长,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个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不是说为了升学而学习。这次十六大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所谓的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是学生毕业了学习就结束了,而是毕业后还要再开始新的学习。因此要从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个是要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也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到社会上谋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社会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心的人。
二是要克服人才观的误区。有的人混淆了人才与天才,认为只有天才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机构,不管科技水平发展有多高,社会仍然需要大部分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已经不是以前的劳动者,是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工人、农民总是要存在的,我们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也讲到,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我们要知道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并不完全靠学校,学校只是成才的基础,很多人是在走出学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碰到机遇而成才的。今后的社会里,人的一生要换很多次职业,机遇也就很多,因此,我们不要依据学生在学校或班里的名次来断定这个孩子将来是人才,那个孩子就不是人才。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靠学校里或班里的名次,将来成才不是就按照这个名次来的,成才需要各种机遇,而机遇需要有条件。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的改革。
三是要克服狭隘的只重知识不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素质可以分成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曾提出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我想这四个“学会”也都是一个人的素质,如果四个“学会”都达到了,人的素质也就提高了。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人的素质,我觉得人的素质要能做到四个正确对待:第一,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环境。我们也就是最近这十几年才考虑到了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所以说我们的素质要提高,首先就要正确对待自然,了解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第二,正确对待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员,要对社会有责任感。第三,正确对待他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尊重别人的意见,能和别人相处。第四,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荣誉。
四是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游泳”,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游泳”才行。很多的观念都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
有人问:学校里面的第一名并不一定很有出息,第十名却很有出息,这是不是规律?我说,这也不是什么规律,不是说在学校排名第一的学生就好,第十名的学生就不好;也不能说第一名学生就不如第十名学生。因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就是许多因素造成的,需要有机遇。另外,第一名只有一个,所谓第十名,并不是指真正的第十名,第八名、第九名、第十名都可以,从概率上来讲,比第一名当然要多得多了,有成就的人也就多了,给人的印象似乎第一名不如第十名了。另外,经常考第一名的学生往往有思想负担,放不开,因此到高考紧要关头可能临阵发挥得不如第“十”名。还有,可能有这种情况,经常考第一名的学生对考试的科目很专长,平时不大重视其他科目,知识面不够宽广,也许第“十”名的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一些,以后发展,第“十”名就会更有优势。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第一名就不如第十名。其实从质量上来讲,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差几分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1] 2006年7月25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