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到来话教改[1](1 / 1)

我们不知不觉地跨进了21世纪。21世纪应该有新气象。人们对21世纪充满了憧憬和期望。

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把人类推进到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但是现代化也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了灾害。特别是现代化催化了人们的物欲,却退化了人们的道德。人们的贪婪和掠夺,不仅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而且引起了战乱、争斗和腐败。现代化是把双刃剑,既推动人类前进,又似乎正在把人类推向深渊。几年以前我曾经在电视上听到一位治沙专家的哀叹:人类已经制造了毁灭自己的武器,但至今还没有创造出拯救自己的工具。这似乎悲观了一些,但却给人们敲起警钟。但是我相信,20世纪是创新的世纪,21世纪将更是创新的世纪,人类正在提高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并终将创造出克服困难的奇迹。

20世纪的教育就是在这种现代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经历了激烈的变革。20世纪的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教育自身却不能令人满意,教育质量下降、青少年道德水准滑坡,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人们期望着新世纪的教育能够走出困境,培养新人。

21世纪世界教育的走向是什么?常常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却难以回答。我不是未来学家,对社会的未来以及教育的未来难以预测。教育界有一种未来教育学派,他们设计了未来教育模式,但我想也不过是未来教育学家的理想而已,将来是否能够实现,也是一个未知数。至于对于我来说,过去的事尚可说几句,就像上面说的,对于未来却很茫然。当然,憧憬和期望总是有的。这里就谈谈我对21世纪教育的期望吧。

我希望新世纪的教育更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他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有事业的责任心,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希望21世纪的教育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自己喜爱的知识,从而学得更好。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却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计划、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我希望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能够得到关注和改善,使他们受到普通公民同等的教育。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在转型,社会出现贫富不均,有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如果没有社会救助措施,很难完成他们所希望的学业。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老、少、边地区仍然与贫困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教育也需要特别关注。我国政府每年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投入大量资金,但除了资金的援助外,还需要发达地区的智力支援。要帮助那里的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我希望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为了人们不陷入科学主义,就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不矛盾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手段和结果。科学技术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问题是我们在进行科技教育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它的工具性,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科技教育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它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我希望尽快地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使每一个人在他们需要学习的时候就能获得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教育思潮,它反映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产的不断变革对劳动者的要求。在21世纪里人们不仅为了谋生而学习,而且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而学习。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学习将成为新世纪的生活的主流。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在21世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教师本来受到人们的尊重,认为人才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现在人们也都会说,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但是,时代在进步,旧时的教育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师仍然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但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有人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学校的出现,学校将消亡,教师将消失。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网络时代确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但学校仍将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且不说学校是知识密集的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是任何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至于教师,学生在茫茫的网络海洋中更需要教师来领航;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任何电脑所不能替代的。但教师的角色确实在发生变化。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学生接受的知识可能是老师闻所未闻的。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在未来的世界里,教师将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1] 原载《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