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编(1 / 1)

教育

——未来社会的希望[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但是教育却越来越遭到社会的批评: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社会风尚每况愈下,生存竞争愈演愈烈,民族冲突越趋严重。这是怎么一回事,教育出了什么毛病?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的活动,恰恰相反,它对社会的依附性很强。教育本来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活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把它看作是一种工具。政治家把它看作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经营者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工具,广大家长则视教育为改变子女社会地位、谋求高收入、体面的职业的敲门砖。因而每一个社会群体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认为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确实不能孤立地存在,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就缺乏物质基础;政治不稳定,学生也难以安宁地坐在课堂里。因此,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但是教育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促进人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来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教育并非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几十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物欲的追求,为利润而斗争,造成了更多的社会矛盾。这不是教育的罪过,恰恰相反,是忽视教育的结果。教育的数量增长了,但它的质量却被忽视了;各国的教育经费并未随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步增长,有的国家的教育经费甚至相对地减少了;教师仍然是社会低收入阶层,教育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这种现实与社会对它的期望相悖。社会一方面对教育的期望很高,似乎它是解决社会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却又不重视它。

教育自身确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和检讨。

第一,几十年来教育的功利主义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加剧了这种观念。但是到80年代发现,教育的发展并未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贫富的差距却扩大了。于是出现了80年代的所谓教育危机:人们对教育失去了信心。其实教育本来就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立竿见影地使经济快速增长和改变个人的地位和生活。教育是人的发展活动,通过教育,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发展,使人有知识有才能,有判断能力和活动能力,从而发挥他的社会作用。

第二,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学校教育,忽视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只为一定年龄阶段(主要是5~25岁)的人提供学习机会。虽然近几十年来学校实行了开放制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是限于各种条件,真正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成年人只是极少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额有限,更不能为大众提供学习机会。许多国家至今仍抱着一种保守主义观点,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就业的时候,正规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受到优待,非正规学校的毕业生,即使有较强的能力,也会受到就业的歧视。终身教育至今还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在制度上落实。教育不是缩小了社会的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的不公平。

第三,重视城市的教育,忽视农村的教育。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8%,而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约占67%。农村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极差,文化教育很落后,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改善农村的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课题。而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大力普及农村教育和扫除文盲则是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农村发展主要是指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只有生产力提高了,才能消除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近些年来强调高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着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的都是城市的教育,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感觉不明显,因为发达国家的城乡差别已经很小。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却是十分严重的。在中国,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去年(2003年)9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来推进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不够重视道德的养成。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也由此引发了物欲的增长,而道德水准却有所下降,学生厌学、学校暴力、吸毒、早孕等现象令人担忧。学校教育一方面强调知识的重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又束手无策。

第五,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是很严重的。这虽然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但却是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网络文化给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个人学习,特别是成人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等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青少年沉溺于网上游戏,荒废学业;网上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等。许多学校的暴力是青少年从网络上学来的。

以上一些问题虽然不都是教育本身造成的,但都发生在教育领域之中,其结果都是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所以社会公众都认为是教育的问题,对教育感到失望,并期待着尽快得到改善。

教育,仍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不论是教育领域内部的问题,还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蕴含的财富》中着重表明的信念:“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并不是能打开实现所有上述理想(指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笔者)之门的‘万能钥匙’……但它的确是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当人类用理性和智慧,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的时候,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人类的一切麻烦,都是愚昧和无知引起的。教育就是要改变愚昧和无知,培养这种理性和智慧。

教育本身需要改革。当然,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要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大家一起重视,一起努力。

第一,教育观念要改变,要还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工具,教育是在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教育不是教育人们滥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去无限地攫取自然、破坏自然,而是要使人们了解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教育更不是制造仇恨的工具,它恰恰是使人们在了解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认同人类多元文化的现实,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使人类和平得以实现。因而教育要强调人文精神,使每个人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世界文化,了解他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责任。

第二,要呼吁政府增加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备条件,使它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特别强调改善教师的待遇,使他们的职业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的、最受人羡慕的职业。既然教育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那么重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如果他们的生活待遇却低于其他社会职业,那么尊重是没有基础的,也就不可能吸引优秀的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事业就会削弱,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整个社会。

第三,要改革教育体系,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摄整个教育系统,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仍然是教育系统中的主干。那种学校消亡论、教师消失论的论点是不可取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至少现阶段是这样,没有什么形式可以代替正规学校教育系统;没有什么机器可以代替教师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人类创造的知识。但是光有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还不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学习的需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可能在学校中一次学完,而需要不断学习。更何况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职业社会的变化,而且是人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成为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灵活的、多样化的学习体系,它包含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等一切学习形式。它把学校、家庭、社会一切学习形式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社会所有成员在需要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

要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中,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把各级各类学校沟通起来,除了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以外,不能有任何的限制,让学习者进入各种学校学习。

第四,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它更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世界之大,发展极不平衡。过去民族独立国家采用原来宗主国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脱离当地的实际,收效甚微。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许多发展中民族独立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使教育本土化。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取得进展和成功。

中国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涉及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程。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而且了解世界,具有高尚品德和个性发展的人才。但是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中国的现状有如世界的缩影,有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人均产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但也有很落后的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边陲山区,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有些地区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中国的课程改革也有一个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适合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的问题。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第五,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20世纪,科学主义统治了整个教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学和科学课程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人文社会科学被削弱了。学生不了解世界,不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高尚的道德水准。有人说,现代社会是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享乐的社会。但是,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劳动,何来供人们享受的丰富物质?只有消费,没有创造,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因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到20世纪末,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消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至2003年已达到17%。应该说,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到如此水平,是极不容易的,是克服了许多困难的。但我们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我们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要在今后十多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是绝不可少的基础,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我们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强与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在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来改进我国的教育。

总之,教育,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1] 写于200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