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三个专业标准分别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的专业提出了要求。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是严格教师入职资格、规范教师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的制度建设。教师专业标准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部分组成。基本理念是精神,是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是核心,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十六个字四句话: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由三级指标体系构成:第一级指标体系分为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第二级指标为领域;第三级指标为基本要求。幼儿园、小学、中学在二级、三级指标中各有不同。教师专业标准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对教师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对教育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需要有点献身精神的事业,它关系到儿童的未来、国家的命运。各级教师要认识各学龄段儿童的特点,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二,强**师要了解有关教育法律、政策,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要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既阐明宏观的教育方针,又具体地提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要求。它是指导教师工作的指南。
第三,强调师德,把师德放在专业标准的首位,列入第一级指标的标题中。强**师要爱岗敬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教师总体上说都是热爱学生的,但许多教师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前几天一所学校的一个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打学生的耳光。她认为这是爱学生,但实际上她伤害了学生的身心,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其不利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爱学生就是盯着学生的成绩,而不顾学生人格的成长。这能说是爱学生吗?真正的爱应该表现在:(1)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能成才;(2)了解学生的需要,如学习的需要、玩的需要、交友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要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有时会犯错误,有时学习会有起伏,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不要随便批评;(3)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这就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学生觉得平等了,才能对你讲心里话。为什么孩子到十来岁就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就是因为不平等,他认为你们是大人,说话总是对的,总是教训人,不能倾听孩子的诉说。因此,老师要学会倾听。我认为小学老师应该蹲着和小孩子讲话,显得平等亲切。
这里有一张照片,前几年登在《中国教育报》上。照片说明,某校夏令营,把学生分成三等:优等生为上士,中等生为中士,所谓差生是下士。你们看,上士在吃饭,三菜一汤,还有一杯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站在一旁伺候上士,等上士吃完饭,收拾好餐具以后才能吃饭。这不是对所谓差生极大的人格污辱吗?!真有这样缺德的校长!真是可叹又可气。
第四,突出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要偏爱学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还特别规定:“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们说,最不喜欢的是说话损人的老师、不公平的老师。教师要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佳木斯十九中张丽莉老师为救学生而伤残的英勇事迹,汶川地震时涌现出舍身救护学生的英雄群体,体现了教师爱护学生生命的天职。
第五,教师要具有全面性、专业性、通识性的知识结构。全面性是指既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又要掌握教育专业知识。这涉及师范教育一直争论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者不可或缺。专业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对于学科专业,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基本理论、基本体系、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景。通识性指要求教师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当前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而且知识的创新点都在交叉学科中。许多学者认为,引领21世纪科技发展的是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四大学科及其综合。理科老师可以学点文学艺术,文科老师也可以读读科普读物,通识性还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文化修养。
第六,强**师要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表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对小学教师还提出写好黑板字、毛笔字、钢笔字的能力。
第七,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老师的课讲得好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某种课外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好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鼓励奖励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发地对某门课程有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持久。我的小女儿,小学时让她学英语,她不愿意学,勉强敷衍。有一次带她陪英国专家游览故宫,她和专家对了几句话,回来自己就学起英语来了。
最近读到一本书,著名的美国教师雷夫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是一名小学教师,专教小学五年级,他的教室就是第56号,他在那里教了30年。他从教的社区是一个最底层人群的社区,大多是移民,社区内吸毒、赌博、打架斗殴成风,孩子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但是经过他的教育,个个都取得成功,个个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因此他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优秀教师奖、英国女王的勋章。去年四月他应邀到我国深圳、上海、北京讲学,与中国教师对话。我读了他的书和演讲录,我觉得他的经验主要是两条:一条是相信学生,同时得到学生的充分信赖;另一条是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一开学他就让学生排演莎士比亚的话剧,学生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合作精神。他还组织其他活动,如篮球队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第八,强**师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教师要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师要把读书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读书增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提高了,不仅自己的生活品位提高了,而且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教育的真谛。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在于:第一是规范教师入职标准,将来教师入职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注册;第二是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三是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依据。
最后我送给老师们四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