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的内容除序言外分四大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我认为总体战略部分是整个《教育规划纲要》的灵魂,因此,我想就此部分进行一些分析,然后着重谈一下高等教育。
总体战略部分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针、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
(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的工作方针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优先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重点,改革创新是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2)战略主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提出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可是,有的学校实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目前的教育,不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发展。甚至可以说,目前培养的是应付考试的机器。很多高中用一年半或者两年把所有的课上完,然后就是复习考试,所谓的复习就是做练习题。练习到发下卷子来,“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在练习和考试中,高中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目前的教育,面向的也不是全体学生,而是一部分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多学校把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而对所谓的差生则放任自流。这是需要极力改变的,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在学生素质方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提到,而《教育规划纲要》中新的提法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对社会要有责任。可是,目前的很多独生子女缺乏对家庭、社会和自己的责任感,做起事来不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比如,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问题,这虽然是个别的,但时有发生。自杀的学生就缺乏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不负责的行为。
(3)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设施的现代化,更要有现代化的思想。我们现在的一些学校在进行教育现代化的验收,我认为为时过早。一个班五六十人,怎么就现代化了?至少要缩小班额。更根本的还在观念的现代化,但现在连硬件都没达到。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还相去甚远。以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例,200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是6%,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则是24%。直到2009年,我们也才9.9%,2020年预计要达到20%。即使到那时,也仅仅是刚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对于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把它细化为了五个方面,即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是《教育规划纲要》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规划纲要》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位在提升质量上。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去年(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4%。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凸显出来了,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注重规模的扩张到注重质量的提升。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提升质量,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从投入、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改革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活动,培育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平台,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进而提升高校科学研究的水平;提出高校要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意识,全方位地服务社会,从科技成果转化,到社会咨询与科普,再到公民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播与弘扬,等等。
《教育规划纲要》不但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还关注结构与特色问题。在结构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关注院校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和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目前,这些结构不尽合理。首先,高校存在着一股升格风。专科学校想升格为学院,学院想升格为大学,一般本科想升格为研究性大学,各个高校都想办成清华、北大那样,层层攀比。这与我们的文化有关。中国有很多优秀文化,但也有些不好的文化,比如好大喜功、相互攀比,等等。当然还有文化之外的因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各种人才都要培养。一流大学还是要办,但不是所有高校都要成为一流大学,这也不可能。美国4000多所大学也并不都是一流的,有博士点的也只有五六百所,在世界上有名的也只有五六十所。其次,学科结构同样存在问题。高校普遍存在求全、求大的趋势。学科盲目扩张,毫无特色,存在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最后,区域布局不均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很严重的区域失衡。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区域布局,从投入、招生和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以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水平,实现布局的均衡。
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凸显,就要进行体制和制度的改革。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起点,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高校应率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当前,尤其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同时,还要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能力,把提高学生的参与、探究、创造能力作为高等学校主要的任务。当然,要实现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还要有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和广泛参与性。
其次,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要努力克服官僚化的倾向,实现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当前高校的行政化太浓。这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表现在形式上、制度上是行政层次太多,办一件事情要经过层层审批。有些事情领导之间互不通气,互相推诿。领导与教师互不沟通,互不交心。过去学校领导都有几位教授朋友,时常交流,现在的校长能和几个教师成为朋友?行政化的表现,就是教授在办学上,在学校发展上,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几乎没有发言权,都是学校行政会议做决定。这样就形成不了学校共同的愿景,学校行政的决定未必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形成不了统一的学校文化。高校要去行政化,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还要取消行政的思维管理模式,加强学术的力量。
最后,高考制度也要改革。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中,公众对于高考改革的意见很大,建议也非常多,所获得的一个共识是高考不能取消,高考又必须改革。我们主张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讲,高考制度的设计可以实行梯次考试,逐步实现专科不考试;本科统一考试,但试题的难度降低,科目要减少,如只考数学、英语、语文;重点大学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可以单独考试,或笔试,或面试,自主招生。这样既保证重点大学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又给考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遗憾。教育要改革,要创新,高考制度改革也是如此。改革创新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舆论界要支持创新,支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要只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创新,怀疑创新。例如,这次北大招生改革,实行39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来是一项改革创新的尝试,但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而且说有八成人不赞成,这种势头似乎想把这次改革的尝试扼杀在摇篮里。这种舆论环境很不利于改革创新。
可以说,《教育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键在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试验。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和大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