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改变了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当然对教育也提出了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大工业生产以前,学校主要是培养少数统治阶级的子弟,劳动人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教育和生产劳动没有直接关系。劳动人民受到的不是学校教育,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学习劳动技能。当时的手工业生产可以靠这种方法培养劳动力,而大工业生产就不能满足于这种方法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说,劳动的变换是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这给大工业生产提出了生死攸关的问题,即承认工人应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这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指出,需要用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片面发展的人。怎样才能使人全面发展呢?就需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大生产的角度,是从大生产的需要提出来的。
由此可见,现代生产本身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也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过去我们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看成是无产阶级的教育原则,这是不确切的。资产阶级教育要符合生产的需要,也要这么办。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可能不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实际上,西方教育和劳动结合得很紧密。它们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要求教育为科技培养人才和熟练工人。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和生产结合是客观需要,和我们无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掌握这条规律是不同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牟取高额利润,总是要保持一批劳动后备军。因此,一方面现代生产客观上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而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工人失业,得不到劳动的权利。因此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彻底实现的。
我们要自觉贯彻这一条规律。在我国如何贯彻呢?对这一点,我们过去有片面的理解,认为把学生带到工厂去劳动,就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了。应该像邓小平同志讲的那样,使教育和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建设相结合、相适应,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的不断变更的需要。这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民经济需要的教育体制。要使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上看,发展教育的规模要同整个国民经济相适应,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培养各种人才纳入经济计划中。而且教育周期长,要提前考虑。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即把教育看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把教育看成消费性投资,而不是生产性投资。对这个问题,近年来有所改变,但认识恐怕还不一致。教育是不是生产力,现在有争论,姑且不去争这个问题,但必须看到教育在生产中的作用。比如,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否合理?有没有比例失调的地方?举例来说,一般国家的物质生产投资增长率不如教育投资的增长率,后者应更快些。日本从1960年到1974年,教育经费由7522亿日元增至84624亿日元,增长了10倍多,而国民经济总产值只增加了2.5倍。从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来看:美国(1976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8%,占财政支出的15.8%(有的统计为17.7%);英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占财政支出的16.6%;法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占财政支出的17.3%;联邦德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占财政支出的14.5%;苏联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14.9%;日本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3%,占财政支出的21.7%;印度(1975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3%,占财政支出的20.7%。我国1979年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6.2%(不包括厂矿企业办学的经费)。当然各国在计算国民经济总产值时方法不同,计算教育经费的方法也不同,这些数字只能作为参考。我国1978年和1952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加了20倍,可是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和中专生)只增加了8倍,教育经费只增加6.3倍。可见我国教育经费比工业资产的增长慢得多。从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来讲,1975年的数字是:美国471.42美元,日本247.74美元,埃及18美元,泰国12.43美元,斯里兰卡6.76美元,印度3.94美元,我国还要更少。当然,教育和经济比例不相适应的情况要逐步改变,要看我国的财政情况,教育经费不可能一下子增加许多,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建设。但应该明确合理的比例,也就是说,要看到不把教育搞好,现代化也不能实现。有了这个认识,才能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
第二,要使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还有一个教育内部结构上的问题,要建立一个适应我们生产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培养各生产部门需要的人才。这个问题讨论得已经很多了。但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同干部结构改革结合起来,要和劳动计划部门共同规划。现在反映文科生太少,但是文科的人才多了以后,就要有部门使用他们,否则就会浪费。比如,60年代教育系的毕业生大部分改行、转业,因为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不学教育也能当。中等教育结构也是这样,办中专和职业学校要和劳动部门结合起来。这些不是教育部门能单独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内容上要适应当代生产的需要,反映当代科技的发展。教育要培养不仅用手,而且用脑的新型工人,他们不仅会生产,而且要会管理生产。因此,工艺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要在中学课程中加强,使学生熟悉总的生产过程。
第四,培养方法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学死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例如,1665年世界上出版了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就有了1000种,1965年则突破了10万种。每年全世界有500万篇科学论文发表,说明科学技术知识爆炸性地发展。要让学生在十几年的学龄期内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基础知识,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科技发展。
第五,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