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工作方式方法要多样化。有些教师往往把教育工作简单化了,使得师生关系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进行教育呢?
也有些同志说,班主任工作就是两条:一是说,二是盯。这就把教育工作简单化了。从教育的观点来看,“说”和“盯”用得不当可能产生很不良的效果。封建主义教育确实用过这两种办法,但是这种封建主义的教育方法永远培养不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来。我们共产主义教育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说服。但说服并不等于说教。说服是一种教育方法,它包括多种多样的方式。只要是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信服的方法都是说服。但是有些同志把说服理解为空洞的说教,就是对学生训一顿、说一通。而学生听了以后也许暂时有效,实际上没有解决多大问题。马卡连柯曾经指出过:“没有经验的教导员认为谈话是高级的教育技术。事实上这是最手工业的教育方法。教导员应当很清楚地知道下面这一点,甚至所有学生都很明白,他们是在机关中学习和受教育,但他们非常不喜欢那些专门的教育手段,尤其不喜欢人家对他们尽谈些教育的好处,把每一种批评都变为道德的说教。”接着他说:“教导员的教育立场的实质应当不让学生感觉到,并且不把它放在第一位。教导员无止境地用明显的谈话烦扰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讨厌,并且经常会引起某些反作用。”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否定谈话这种方式的意思,适当的谈话是很必要的,但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方式,更不能把谈话变成说教。
“盯”就更不是好办法了。我们共产主义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自觉的纪律,难道“盯”能培养出自觉纪律吗?从暂时来看,“盯”可能有一定的效果,所以有些班主任就把它当作有效的教育手段了。但是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等到班主任不盯的时候,纪律仍是不好。当然,班主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督促,时常去看看学生,参加学生的活动,但这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以便进一步开展工作,同时也有督促检查的意思。但这完全不是“盯”的意思。
因此,班主任工作这两条应该换一换。正确的两条:一是抓思想工作,二是抓组织工作。培养班集体也好,搞纪律也好,搞学习也好,首先必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抓思想入手,其次是抓组织工作。例如,要搞好班上的纪律,首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纪律的意义、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然后把学生组织起来,制定出一定的制度,等等。要搞好学习,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解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问题,然后把学生组织起来,交流学习经验,安排复习辅导,等等。只抓组织工作而不抓思想工作,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思想是灵魂,政治是统帅。但只抓思想而不抓组织工作,也不能达到目的,教育要落空。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都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对待不同年龄的学生,教育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因而各年级学生年龄的差别是很大的,不考虑到这些差别我们就无法进行工作。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介绍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想只谈谈对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教育时所要注意的问题。大家知道,初一、初二学生处在少年时期,这是从童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主要特点就如克鲁普斯卡雅所指出的是“过渡时期的心理特征,是在于那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这句话十分重要。它要求我们在进行工作时不能像对待一般小孩子那样对待他们,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像对待成年人那样来对待他们,他们毕竟处在少年时期,生理、心理方面都保留着许多儿童的特征。例如,他们爱活动,易兴奋,自制能力还不够,等等。根据少年期的这种特点,班主任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方式是很多的,例如,可以举行班会、报告会、故事会、科学晚会、朗诵会、文艺晚会,可以组织他们与英雄模范会面,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游园,也可以搞些墙报、画报,举办展览会,等等。
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活动要有目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组织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即使如游园或文艺晚会,也应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只有事先有了目的,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大的教育。
第二,必须是学生自己喜爱、乐于参加的活动,而不是班主任强加于他们的活动。因为只有是学生自己喜爱的活动,他们才会积极参加,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情况,确定主题,商量搞什么活动。如果班主任事先有所考虑,也要在和学生一起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并在广大学生中酝酿,为他们所接受,变为他们自愿搞的活动。
第三,要加以周密的计划和组织,要把准备过程变成教育过程,而活动本身往往只是教育过程的最高峰,是它的总结。
第四,要注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准备和活动。参加的人越多,受到教育的人就越多。要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不要为少数学生干部所包办,更不要班主任包办。
第五,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带有危险性的活动我们要劝阻。在活动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安全,特别是在校外活动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班主任在进行工作时还要注意照顾到学生的个别特点。有些学生很聪明,学习很好,但纪律很差;有些学生遵守纪律,但思想较迟钝。对这些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待个别学生,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他们,找出主要问题及其根本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有这种情况,和一个学生谈话几十次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但是,有时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改变过来。
过去我遇到过一个初一的学生,经常旷课,不爱学习,在家和母亲大吵大闹,威胁母亲,骗母亲的钱,有时甚至要死要活。母亲吓得日夜担心,到学校里来哭哭啼啼。经过我们细致了解,原来家里父亲太严厉,对孩子要求严,尊重少,同时偏爱他的妹妹;而母亲呢,正相反,对他非常溺爱。由于父母对孩子要求不得当,孩子形成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和家长进行了多次联系,对家长提出要求,要他们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家长起初没有重视学校的意见,结果孩子的脾气越来越不对头,家长没有办法,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经过几个月的检查,医生断定他没有病,而是由于家庭教育不良所造成的性格问题。直到这个时候家长才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错误,和学校密切配合,后来这个孩子就逐渐转变过来。
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个别”儿童所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初看起来上述那个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学习、旷课,仔细了解以后,发现这里关系到家庭教育问题,而且这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这个根本原因,才能解决他的主要问题——学习。而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工作,而且要做家长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 * *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光凭苦干是不行的,要善于依靠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这里包括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等。其中任课教师和学生集体的力量尤需特别重视。班主任如果得不到任课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支持,任何教育都不会生效。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沟通情况,和他们共同研究问题,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这就对学生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同时班主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班集体上,不要因为注意个别学生的教育而忽视了对班集体的培养。我们要认识到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只有在集体中进行才有效。
班主任工作的确是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今天我来不及对班主任工作的整个内容和方法一一加以探讨。以上只是谈了一些班主任工作中几个认识问题,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