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参加《教育规划纲要》调研讨论(1 / 1)

只有一流的教育,

才有一流的国家。

集体备课

2006年8月31日中央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发布重要新闻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9日下午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新闻报道还提到,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由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徐辉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他们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意见。

为了这次讲解,教育部组织了一个备课小组进行了认真准备。小组成员有徐辉、张力、谈松华、胡瑞文和我五人,时任社科司副司长的袁振国也参加了讨论,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主持了几次重要的讨论。徐辉和我主要负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部分,张力、谈松华、胡瑞文主要负责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部分。我们首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讨论两部分的内容,用了差不多四个多月的时间形成了讲解稿子。

开始准备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五个人各人提出各人的见解,很不一致。经过查阅各种资料,反复研究讨论,我们总算捋出一个头绪,写出提纲,最后形成讲稿;又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才把讲稿定下来。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是有联系的两个部分,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把我国的教育改革放在国际视野中,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中吸收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关于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总结了四条:一是教育先行,人力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实施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三是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四是大学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的基础和引领力量。对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我们总结了三条:一是关于教育公平和效率问题;二是关于教育普及与提高问题;三是关于公共财政与社会资源问题。

关于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讲稿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四条思考与建议: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讲稿里面都有一些数据来支持上述的观点。例如讲到教育先行,讲稿就提到,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3%;世界银行发现,在低收入国家读过四年小学的农民与不识字农民相比,其粮食产量提高8.7%;还分析了战后日本和韩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美国重视教育的经验等,列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例子。

在国内部分我们也列举了一些数据。例如,要强**育优先发展,政府就要增加投入,明确提出要落实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我们对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整个报告集中在教育先行、增加投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几个方面。

在这次准备工作中我只是收集了一些资料,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参加了集体讨论,没有起什么大的作用。执笔写稿都是徐辉和张力两个人承担的。但我们的讨论是十分认真的,为了参加讨论,我取消了访问英国的机会。我去过许多国家,唯独没有去过英国。2006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邀请我去访问两周,但正好在研究讨论讲稿的紧要关头,我只好放弃了这个机会。但参加这次备课我觉得收获很大,为了分析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研讨了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总的趋向,参照了国际组织对教育的评价和预测,使我学到很多知识。分析我国教育现状和问题也使我认识到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种种矛盾和制度障碍,从宏观上对我国教育有了较完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