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正在酝酿建立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时候,我校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们比较教育也在这年开始招生。我和符娟明、迟恩莲等老师招收了5名研究生,就是李守福他们几位。学制两年。学位条例颁布以后,给他们补发了学位证书。这是我国比较教育专业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第二批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导师时,北师大比较教育学科和杭州大学比较教育学科被批准为博士授权点,我和王承绪先生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这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第一批博士点和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在高兴之余也感到诚惶诚恐。我自己没有当过研究生,怎么去指导研究生?尤其是比较教育这门学科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发展中的学科,我个人还只是站在学科的门槛上,缺乏深入的研究,怎么能培养博士生?因此心里感到很不安。1984年就应该开始招生,但我觉得条件不成熟,没有敢招生。1985年才在外国教育研究所内部招了第一名研究生,就是现在的王英杰教授。为什么招他为研究生,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了两年博士课程,他比我更知道研究生如何学习、如何培养。因此想拿他做实验,积累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我们研究所其他老师也参加了培养工作,如毕淑芝教授指导他学哲学,我则主要负责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等课程,比较教育的研究都是王英杰自己钻研。论文课题“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主要是由他自己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然后我们共同讨论后完成的。因此我国第一位比较教育的博士是我们集体培养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的研究生也多起来了。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已有一定规模,所以考博的学生也多了起来。报考我的研究生的不仅有本国的学生,还有国外的留学生。1993年我就招了一名韩国留学生具滋亿,1997年他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获得文科博士的外国留学生。以后我又陆续招收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留学生共7名,他们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具滋亿现在韩国教育开发院担任要职,韩国学者宋吉缮则留在中国,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承担教学研究工作,日本的铃木正彦在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担任教育学部部长,越南裴明贤现在越南高教部工作。至今毕业的研究生已有60多位,其中博士生50多位。他们现在都活跃在各种岗位上,有的担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务。

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王英杰接受答辩委员会的提问

与韩国留学生具滋亿在博士论文答辩后的合影

和留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左为日本留学生大滨庆子,右为越南留学生裴明贤)

20多年来,我也积累了一些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我的主要经验很简单,只有一条,就是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研究。我认为,博士研究生的活动主要是研究。文科研究和理科研究不一样,理科可以和导师研究同一个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共同做实验,然后个人独立完成研究论文。文科则主要靠研究生独立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处理信息。即使参加导师的课题,学生所承担的子课题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文科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包括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应该更强。如何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那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导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给研究生制定的课程中,专业课比较教育反而不是重点,哲学史、教育哲学才是重点。哲学就是培养思维的学科,一名文科研究生如果没有哲学、哲学史的基础是做不好研究的。至于比较教育,这是学生的专业,他们自然会去钻研,用不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我也是采取放任式。我认为没有必要给博士研究生滔滔不绝地讲什么课,重要的是要他们多读书,有时也组织讨论。读书要做笔记,做笔记不是抄语录,而是写出自己的理解、评论。通过自己的笔,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读的书。我们常常选一些重要的问题讨论,也选一些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关于知识教育的讨论等。我还支持研究生搞沙龙、论坛,各种专业的研究生都可以参加。这种沙龙和论坛可以使研究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大大扩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说实在话,导师现在是年龄大、记忆差、开会多、时间少。我们看的书哪能比学生多?信息也没有学生多。因此导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指明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法,并对他们严格要求,只此而已。

王英杰正在回答答辩委员会的问题

研究生选择论文题目主要是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将来的研究方向,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我的课题。跟我一起做课题对我来说当然很好,可以帮助我收集资料,尽快完成我的研究任务。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将来的专业方向,不能把他们绑在我一个人的战车上。例如有的研究生当过多年数学、物理老师,他们将来也愿意进一步对课程、教学开展比较研究;有的研究生愿意从事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研究等。我都鼓励他们与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来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沈立同学信佛教,且对佛教有研究,我就鼓励他研究佛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他欣然接受了。这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题目,要分几步走。首先他要研究佛教的教化意义,不是把它作为宗教而是把它作为教育来看,它有什么教化意义。于是他撰写了《觉人教育——佛教教育》的论文,得到宗教界、学术界的好评。

研究生要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不要只介绍别人的观点,人云亦云。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哪怕是对我的观点的批评。薛理银的博士论文是《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论文评介了当代世界比较教育多名学者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学者中选了滕大春、王承绪、朱勃和我作为靶子进行了评析,指出我们研究中的不足。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他的博士论文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李现平的博士论文是《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也是讨论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对他的观点我虽然有不同意见,但还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观点,他也圆满地完成了论文。

1998年顾明远先生和弟子们在一起

[1]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张孟威、安洪溪、刘文渊:《略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