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博士研究生抱怨孩子的奥数题目他都做不出来。这样的难题让奥数班的孩子做,有什么用处?不是折磨孩子又是什么?现在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主要不是重在课堂作业上,而是重在校外各种补习班的作业上。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升上好学校,让孩子在他们应该玩儿的时间去上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奥数班。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未必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如果强制孩子学习他并不喜欢的科目,可能会抑制他的才能的发展。
关怀
国际奥林匹克科学竞赛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只有数学一科,60年代增加了物理与化学,1989年增加了信息科学,1990年增加了生物学。每年举行一次,由各国政府轮流举办,参加比赛的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推动了各国科学教育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增进了各国青少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因此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说我也是我国奥数的“始作俑者”。我国过去没有派过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科学竞赛,直到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派中学生去参加,要求在北师大、北大、清华的附中设立集训班。我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负责管理附属学校的工作。我就决定在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设立数学集训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分别设立物理班、化学班。我们从各地挑选了一些在这些科目中有天赋的拔尖学生来集训一年,第二年去参加比赛,第一次数学就拿回来5块金牌。后来得奖的学生都被清华、北大等校免试录取了。于是有些学校看到培养这些学生有利于提高升学率,就开始办起奥数班来。因为学数学不需要实验设备,比较容易,所以出现了奥数班。后来许多名校都把奥数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许多家长看到上了奥数班得奖以后可以保送名校,也就纷纷把孩子送入奥数班。于是奥数班从高中延伸到初中、小学。社会上一些教育商家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也开始办起奥数班来。就这样,奥数班泛滥于我国大地。
奥数教育本来是一项有益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但它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教育,只适合于少数在数学方面有天赋才能的学生,并不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现在许多学生上奥数班并非出于天赋或者兴趣爱好,而是为家长所迫,家长又为学校所迫。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创收,要求学生上奥数班。既无天赋又无兴趣,这样的学习怎么能学得好?奥数班的教学也逐渐因应试教育而异化,用奇奇怪怪的题目让学生解答,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浪费了孩子最宝贵的时间,而且让学生受到沉重的心理压力。这实在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许多学生叫苦连天,家长也是有苦难言。
2007年11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区参加小学生减负座谈会。我说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老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好,让每个学生听懂学会,这样就可以少布置课外作业。其次学校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家长切不要再增加学生的额外课业负担,不要买那么多课外辅导书,不要上那么多补习班。我说,我最讨厌奥数班,奥数班摧残人才。谁想到我话音刚落,一位小学生就举手发言,他说:“顾爷爷,你说不要上奥数班。但是,不上奥数班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将来毕业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啊?”这话出于小学生之口,真是又可笑又可叹。这都是大人的语言,可见减负不那么简单,它蕴涵着深层的社会矛盾。
奥数并非坏事,但人人学奥数就不是好事。什么事情被纳入到“应试教育”轨道就会变质,该是叫停奥数班的时候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令禁止,但是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有禁不止。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校首先要负起责任来。其实也很容易做到,只要按照政策要求,在招生录取中停止为奥数班的学生加分录取,只要有这一条,我想奥数班就会很快在中国大地上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