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0日我在上海教育论坛上提出废除评选“三好学生”的建议,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许多媒体也很关注,约我访谈。大家都问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建议。
其实这个建议并非今天提出来的。早在199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名叫《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最初发表在上海《教育参考》1998年第6期上。2000年我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午一小时》节目中与一位“三好学生”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座谈过。我的观点是:评选“三好学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发展的规律,也许过去曾经起过鼓励优秀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已流于形式,而且把它与升学联系起来,不仅失去了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起因还在这之前。十多年以前,有一位老朋友对我说,他的孙女刚上小学一年级,没过两个星期,孙女回家对他说:“爷爷,我是班上第二号种子。”爷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就说:“我们班老师给我们排队,谁最聪明谁排第一。我是第二名,所以是第二号种子。”过了约一个学期,他的孙女又回家告诉他说:“我们班上有八个笨蛋。”爷爷又不明白。她解释说:“今天下午开班会,老师问,谁是笨蛋?站起来。班上八个同学站了起来。”这位老朋友叹一口气:“怎么现在还会有这样的老师?”我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听了感到十分悲哀。无独有偶,有一次我参观一所小学,看到光荣榜上公布着“十佳少年”的照片,但是其中只有一名是男生,九名都是女生。我觉得评价标准可能有问题,这样的评比起不了什么好作用。
现在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总要说出点儿道理来。
先要从基础教育的任务说起。什么叫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有如楼宇的基础,打得坚实,楼宇就能盖得高大。个体的基础打好了,他将来的发展空间就大。基础教育要打好什么基础,我认为主要是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的基础。
打好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终身学习和走向社会都不可能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学校往往只重视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大重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时甚至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心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就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伤害。少年儿童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当然也需要锻炼,使他们将来经得起风浪。
我在《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短文中写过:“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丧失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人格。而自尊心是要通过老师和家长从小对孩子的尊重而培养起来的。”我又写过:“自尊心又是和自信心连接在一起的。有了自尊心就会建立起自信心;反过来,有了自信心就会促进自尊心的确立。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们,学生就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因此,每个老师都要重视它们,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评选“三好学生”是把成人中的评先进的办法运用到少年儿童身上,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少年儿童处在成长过程中,一切还没定型,不能说哪个学生优秀,哪个学生不优秀。他们正在变化中,他们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有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总认为好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坏学生永远是坏学生,那样就既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成才。
把成人评先进的办法运用于少年儿童,恐怕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西方国家就没有这种观念。我看见《报刊文摘》有一期上刊登了一篇小短文,大意是讲在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住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个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有的学生运动优秀,有的学生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两个熊猫玩具陈列在学校的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他们的教育也许很多方面不如中国,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这一点,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吗?
评选“三好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刺激,以“三好学生”为榜样,争取也能当上“三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名额是极少的,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其实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相反,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不利的。
再从我国的教育方针上来讲。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面发展的。那么,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三好”呢?因此,评选“三好学生”显然与教育方针相悖。如果真要评选“三好学生”,那么,应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是“三好学生”。这才说明我们认真地贯彻了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是成功的。的确,“三好学生”曾经激励过一部分优秀学生,恐怕当前各条战线的骨干都曾经是“三好学生”。但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信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
2000年11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现场研讨会,第一排左八为顾明远先生
评选“三好学生”的制度,最初的用意是好的,也曾经起过一些激励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片面化。首先,评选的标准从“三好”变成了“一好”,主要是学习成绩要好。或者有些老师认为思想好就是“听话”。其次,不少地区对“三好学生”给予升学的优惠,或者作为保送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条件,或者直接加分。把评选“三好学生”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争“三好”已经不是争优秀,而是争升学,于是各种弊端应运而生。为了争“三好”,向老师送礼者有之,向老师施加压力者有之,与同学讲关系者有之。成人社会中的一些腐败恶俗侵蚀着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面对这种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听之任之吗?
有人说,孩子是需要激励的,评选“三好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一些弊端而废之,不要“因噎废食”。“孩子是需要激励的”,这句话千真万确。问题是,“三好学生”到底能激励多少孩子?对多少孩子有伤害?有没有别的激励办法?任何一个制度都不是永远不变的。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当一种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时就进行变革。教育制度也是如此。有没有别的激励办法?当然有,而且可以有很多办法。只要我们的思想从传统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会想出许多办法。我曾经在七八年前参观过广东省中山市一所初级中学,叫杨仙逸中学。这是一所薄弱校,拿校长的话来说,别的中学不要的学生都进入了这所中学,生源之差可想而知。但学校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开展“激励教育”,激励每个学生。他们设立了许多奖项,有“学习进步奖”,只要这次考试比上一次考试有进步,就可以获得“学习进步奖”;有“学雷锋精神奖”,只要做一点好事,就可以获得“学雷锋精神奖”;还有其他各种奖,每个月发一次。优秀的学生一年最多可以获得十个奖,差的学生每年也能获得两三个奖。有一个所谓差生,从小就没有人夸过他,有的总是批评、呵责,到这所学校以后居然也能得到奖。他拿到奖的时候的激动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并从此走上进步之路。有的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进了这所学校以后变了,变得懂事了。这所学校的“激励教育”不是值得推广吗?其实各地还有许多激励学生的经验,因此,评选“三好学生”的制度是可以有许多更好的办法替代的,激励学生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要有一个信念,即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才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表现差的学生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呵护和激励。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任何改革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也是一种教育制度的改革,也需要付出成本。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这是不足为奇的。我作为一名教育界的老兵,提出这个建议,并非心血**,也不是为了新闻炒作,而是出于对教育的忠诚,对少年儿童的爱护。当然,我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要取得一致的认识,恐怕还要时日。
背景资料:2004年5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在上海教育论坛上呼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制度。他认为目前“三好学生”的评选常常依据的是“一好”(成绩好或听话),无论从理论上、实际上还是心理学上讲,都没有继续推行的必要。从理论上讲,“三好学生”的评选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不合,与教育的民主性不符;从心理学上讲,它给学生造成了分等级的压力,这是最伤害学生的,可能影响到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街坊巷陌议论纷纷。上海当地的报纸,如《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等纷纷刊登读者的热烈讨论,而京城媒体新贵《新京报》更是连续三天刊载了来自不同背景读者的观点交锋。全国各地的媒体更是闻风而动,北京的《中国青年报》、广州的《羊城晚报》、厦门的《厦门晚报》、成都的《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南京的《江南时报》、郑州的《大河报》和哈尔滨的《新晚报》等都不吝笔墨地刊登不同人士所持的针锋相对的观点。连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小崔说事》栏目也不失时机地弄了一期《三好学生》,直接抓住观众的眼球。媒体先锋凤凰卫视更是不甘落后,在《时事辩论会》栏目力邀众嘉宾唇枪舌剑了一番。而在网上的论坛上早就是吵开了锅,口诛笔伐的有之,义愤填膺的有之,更不乏对中国教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众多“愤青”。
“三好学生”这个问题属于旧话重提,为何在今天却像一个重磅炸弹一样引来如此多的连锁反应,甚至引起全国性的讨论?而对顾明远先生来说,这个想法并不是今天才形成的。
1998年,一家出版社编了一个全国“十佳少年”事迹材料,准备出一本书,想让顾明远先生写个序。岂料,他在看过书稿之后感慨良多,提笔写了一篇千字小文《从“十佳少年”评审谈起》。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我是不大赞同在少年中评什么‘十佳’之类的活动的。”他重申了“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主张,进一步阐明了不赞成评“三好”的道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评‘三好’时并不真正看‘三好’,往往只看‘一好’,即学习好。所谓‘学习好’又指考试的分数高。这样评‘三好’不是走上应试教育的轨道了吗?更值得反思的是,从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什么好处?少年是脆弱的嫩芽,他们需要的是爱护和培育,因此首先要帮助少年树立自信心,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而过早地为一些少年戴上“十佳少年”之类的荣誉光环,就无形中为他们上了“紧箍咒”,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发展,甚至还人为地制造了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障碍。当然,这篇“序”最终没有被采用,但它发表在1998年第6期的《教育参考》上,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可惜当时是“内行看热闹,外行不知道”,最终并没有在大众层面形成广泛的讨论。
一滴水也能照出太阳的光芒。这场热闹的“三好学生”话题讨论本身蕴含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同时更是公众借助媒体对如何推行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表达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废除“三好学生”,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或荣誉的终结,它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