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受到“**”破坏最严重的一个领域。“**”结束以后,教育事业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很快恢复,但是教师队伍却不是立刻就能恢复的,合格的教师奇缺。同时由于受到“**”的冲击,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物质待遇很低。20世纪80年代,优秀青年都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很多师范院校招生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竟然到不了10名。因此各界有识之士都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和尊重教师。1985年,我曾经和时任教育工会主席的方明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尊师重教的倡议。方明同志、我校王梓坤同志等都呼吁要建立教师节。但是我认为,一方面要大力呼吁社会尊师重教,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提高专业水平,值得让社会尊重。于是1989年5月我在《瞭望周刊》上发表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章,提出了教师要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观点。我认为任何一个社会职业,只有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个职业才能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任何人都能担任的,则这个职业不可能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我认为这是社会的一条铁的规律。
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有一件事情刺激了我。1980年我为了编写中师学生用的《教育学》教材,和靳希斌、赵敏成同志到四川、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调查。在湖北武汉时住在省委招待所,同屋住的是一位劳动人事部的干部。我们茶余饭后闲聊时就讲到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体脑倒挂,我说我们教师的待遇也很低,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太低。他忽然说:“小学教师怎么能算是知识分子?”我说:“小学教师是教书的,有知识的人,怎么就不是知识分子呢?”他说:“你没有看到吗?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半文盲,怎么能称为知识分子呢?”这句话对我的刺激很大。的确,经过“**”的破坏,教师队伍中充斥了许多不合格的人。不是有这样的笑话嘛,有一个村干部对小学教师说:“你好好干,干好了我提拔你去当合作社售货员!”可见小学教师的地位竟然不如售货员!怎么才能让社会尊重教师呢?我想首先要使我们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值得人们尊敬。
为此,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着力为教师创造进修和提高的条件。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我国教育的恢复期,各级教育的教师队伍都是在低水平上。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也不足。我们北师大80年代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被分配到高校去当教师,但是他们都没有研究生学历。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教育部于1985年成立了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全国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北京中心,设在我们北师大;另外一个是武汉中心,设在武汉大学。中心设有分工,武汉中心负责全国普通高校师资培训,北京中心则负责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后来还在全国设立了六个分中心,各省的省级师范大学也设立了师资培训中心,形成了全国高师教师培训进修的网络。师资培训中心主要是设立助教进修班、访问学者来提升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90年代初,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我商量,想为高校的教师设立专业学位。当时受到一些专家的反对,认为高校教师还是应该走学术性学位的路子;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高校教师中设立专业学位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但是对中学教师来讲,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却是一个进修提高的最佳途径。于是我在当时学位办的领导下着手筹备为中学教师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9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的通过。我们立刻着手筹备,首先成立专家委员会,学位办公室聘我担任主任委员。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于1996年9月在东北师大召开。1997年教育硕士学位开始招生,参加招生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9所师范大学。但是由于计划内名额有限,又是全国统一考试,因此第一年只录取了177人。这样一个数字对于我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来讲,别说是杯水车薪,完全可以说是“滴水车薪”!于是,专家委员会1997年在天津召开第二次会议时,当时任学位办副主任的谢桂华同志提议,我们可以走工商管理硕士那条路,绕开计划,采取在职申请的办法。但是只能授予学位,不能授予学历。考试采取招生高校联考,联合出题。这可以说是一次创新。第二年采取这个办法,招生就猛增至1400多人,1999年增至2000多人,2002年则招收8000人,到2002年全国已有8160名教师在读,共有29所师范大学设立了此专业,2004年增加到41所师范大学。1999年成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仍聘我为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中小学老师设立教育硕士学位的必要性在哪里?我认为有下列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实现教育专业化。建国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创新的时代。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时代的迫切需要。现在和几十年以前不一样了。过去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现存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教师要把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前面已经讲到,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只有专业化,才能有社会地位。现代社会是一个重学历的社会,学历越高越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如能取得硕士学位,必然会提高自己的声誉。
第三,有利于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师职业。青年总是求上进的,总希望在工作之后有进修提高的机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青年教师进修提高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但是,教师是否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如何专业化?这些是有争议的。一种意见认为,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只能称半专业化,有学识的人就可以当教师,并不要多少专业化的知识。另有一种意见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主要是加深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不需要教育方面的知识。他们同样不把教师看作是专业化的职业。我认为,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教书育人,不能只做教书匠。教育是一门科学,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是有规律的。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就要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并在实际中应用。教育又是一门艺术,教师教书育人是要讲策略、讲技巧的,教师尤其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因此我曾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铸造者。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此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一文。文章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宗旨、特点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