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教育部师范司要为新恢复的中等师范教育编写教育学、心理学教材。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北师大教育系和心理学系头上,心理学方面请心理学系系主任彭飞同志挂帅,教育学方面本来应该由教育学教研室的同志承担。但是,当时几位同志都不愿承担此任务,似乎觉得中等师范教育学是小儿科的东西,不值得搞。没有办法,我作为教育系系主任,只好自己承担起来。当时我找了靳希斌、赵敏成两位老师,成立了一个编写小组。虽然只是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教材,但我们认为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将影响几百万名小学教师。而且这是“**”以后的第一本中师教育学教材,一定要把它编好。为了编好这本书,我们从调查研究着手,走访了北京的中师教育学的老师,又到全国调查,先到成都、重庆,经三峡到武汉、长沙,又到杭州、上海,走访了10多所中师,在这几个城市召开了老师的座谈会,收集了中师教育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意见。当时我们又参考了国内外教育学的教材,终于在1981年完成编写,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一直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刷10多次,印数上百万。这本书虽然没有摆脱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没有打破原来的体系,但是和旧版的教育学相比,还是有几个重要的创新。

1982年6月讨论中等师范教育学,前排左二为顾明远先生,左三为黄济先生

1981年版中等师范学校专用的《教育学》(左)和1987年版的《中学实用教育学》(右)

第一,关于教育发展的分期,我们既根据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来划分,又重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把教育发展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其中又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分析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为这两个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类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具有等级性;现代教育。在论述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我们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及我国四大发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例如纸的生产、活字印刷的发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这在过去的教材中是没有提到的。

第二,注意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过去一般只讲到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反过来作用于政治经济,不提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我们这本教育学中专门有一节讲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虽然当时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毕竟提出来了。

第三,把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即教育的外部规律放到教材的最后一章讲,而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全书的第二章、第三章讲,即一开始讲什么是教育,教育发展的历程,紧接着就讲教师,然后讲学生,也即把教育的主体放到前面来讲。这里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中师学生刚从初中毕业,大约都只有十五六岁,一上来就给他们讲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他们哪里能理解?教育学这门课在中师有两年的课程,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最后一章讲,学生到了高年级再学,此时理解能力已有所加强,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有些中师的教育学教师限于老习惯,认为还是先讲外部规律再讲内在规律比较顺当。因此第二版时又把这一章放到了前面作为第二章。但“教师”“学生”这两章顺序不变,没有恢复到原来教育学的结构。同时在最后增加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一章,让师范生开阔眼界,了解国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旧版教材中所没有的。

第四,也是该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书中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在“学生”一章中用了一节来论述这个问题,本来想用一章来论述,但在逻辑上不好安排,只好在“学生”一章中设一节。但在我的思想上是想把它作为全书的主线,贯彻到每一章中,当然由于当时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因此这个精神在全书中贯彻得并不彻底。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个命题一提出来就被当时《江苏教育》杂志的总编辑看中了,被要求先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发表。于是《江苏教育》在1981年第10期上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谁知道,这个命题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场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多。反对者的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意见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主体,学生只能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客体。

第二种意见认为,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从教育过程看,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只能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种意见从哲学等方面来论述,认为在同一个事物中只能有一个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中只能有一个主要方面。教育过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有两个主体。

为此,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的主编瞿葆奎教授约我写稿,我就以此做文章,写了《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文。文章避开了认定在教育过程中谁是主体的问题,只从教学层面来理解师生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关系。我赞成在教育过程中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主体作用并非主体,主导作用更非主体,它只是表明教师和学生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我们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主人翁感,使他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似乎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而且主体性教育的实验也开展得很热闹。今天大家都提学校要“以学生为本”,这与当时我说的学生是主体是一个意思。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讲,还有探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