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外国教育研究所独立成所,我担任第一任所长,并兼任教育系系主任。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所开始和国外交往。最早来访问的是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代表团,其中就有现在与我们交往密切的研究中国教育的日本专家大冢丰,后来任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的马越彻也是在那时认识的(最近马越彻先生因病不幸去世,在此表示深切哀悼)。1980年3月,教育部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专家美籍华人胡昌度教授来我校讲学3个月,同时组织了一个高等学校比较教育教师进修班,有10所高等学校10多名老师参加。我作为教育系系主任和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组织了这次活动,并亲自与本科生和进修班教师同堂听课。进修班结束时,我们10多名教师凑在一起,商量我国比较教育学科重建的问题。大家认为,应该在教育系开设比较教育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眼界。为此,当务之急是编一本教科书。这个主张得到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于是我们就开始着手编写,做了分工,收集资料,编写提纲。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请老一辈比较教育学学者王承绪、朱勃、檀仁梅教授来指导并担任教科书的主编。后来檀仁梅教授因病未能参加。因为全部组织工作都是由我主持的,所以高教司要我补上檀仁梅教授之缺,添为主编之一。1981年在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了编委会,讨论大纲。又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比较教育课本终于在1982年问世。之后有过两次修改,因朱勃同志已去世,这两次修改都是由王承绪先生和我完成的。1999年发行第三版,至今仍是师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基本教材(已于2015年出版第五版——编者注)。

1982年、1985年和1999年版的《比较教育》

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1995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9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一方面着力于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重视为决策部门提供外国教育的信息和资料,提供咨询意见。我们除公开出版《比较教育研究》杂志外,还编印《外国教育动态简报》,分送教育部领导和各科研单位。同时还向广大教育工作者介绍外国教育的思想和经验。我们曾为我国的学位制度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大量资料,为师范教育会议和教师节的设立提供了许多外国资料。“六五”科研规划期间,我们除了承担“战后苏联教育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外,还编写了《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法令汇编》《苏联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法令汇编》《比较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师范教育比较》等专著;介绍了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翻译出版了他们的专著。其中,《比较高等教育》曾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其他多个奖项,《战后苏联教育研究》获国家教委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八五”期间,我们关注周边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研究,由王英杰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了比较教育的文化研究,由我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工作,1998年课题完成并出版《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一书,此书获1999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我和薛理银合著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出版,此书获得2001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的两个版本

1979年,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在全国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后,比较教育被列为教育学科中的二级学科。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比较教育学科第一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点,我被批准为第一个比较教育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经过准备,我于1985年招收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他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比较教育博士王英杰。199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至2002年已有韩国、日本、越南等国7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自1985年设立学位至2004年,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21人,硕士研究生214人;获得博士学位者达70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35人;其中招收港澳台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13人;外国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6人;此外从1997年至2004年共招收高级访问学者13人,博士后5人。由我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50余名获得博士学位,其中韩国的具滋亿是第一位获得我国文科类博士的外国留学生。

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薛理银的博士论文《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一书。薛理银于1988年到1992年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就读期间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一年,广泛地接触了如霍尔姆斯、埃德蒙·金等世界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着重研究了当代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对各种流派,包括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的方法论观点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比较教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观点。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论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所于1995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不久,华东师大、东北师大也相继更名。经过全体成员多年的努力,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成绩被社会承认。1988年我所的比较教育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并被列为全国重点资助的12个研究所之一,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再一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我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从“六五”规划开始,差不多每期规划都有我们的重点课题。特别要提出的是,自从“八五”规划申报“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课题以后,比较教育的文化研究成为我们研究所的特色。项贤明的博士后论文,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去殖民化等问题。我在珠海召开的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十二次年会上又强调了文化研究作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2004年我出版了《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虽然讨论的是中国教育,但也是放在比较教育视野中来探讨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自创立以来,特别重视与国外的交往。自从胡昌度教授来所讲学,我们就与美国教育学者经常联系,不断派遣研究人员到美国去留学。最早的一位就是王英杰,1982年就被派往斯坦福大学留学两年,之后又有研究人员被派往日本、德国等国深造。在派出的同时我们又把外国学者请进来。请进来的著名学者有埃德蒙·金、库姆斯、横山宏、达维多夫、铃木慎一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建议每年主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这个目标达到了,有一年甚至召开了两次国际研讨会,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1996年召开的高等教育评估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二次年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终身教育国际论坛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1998年召开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二届年会,正中为顾明远先生。由于照片太大,人数众多,这里仅截取其中一部分

背景资料:1998年10月6日至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各国比较教育专家200余人,包括日本、韩国、伊朗、泰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专家70多人。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也有2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与会各国专家就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问题,如文化传统在教育的现代化变革进程中的困境与出路、国际化时代文化传统的嬗变与比较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作用与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