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1 / 1)

除了前面讲到的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因素外,教育内部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并且提出了六大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之所以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什么叫人才?什么样的人叫人才?这使我想起1979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于光远、吴明瑜、童大林、张健、敢峰、王通讯等和我谈起建立人才学的问题,当时对人才的看法就有不同的意见。我于1980年曾经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人才学和教育学》。当时我是这么写的:“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他不一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能力,不一定成为人才。”[24]当时人们把人才和天才混淆了。现在我要补上一句:人才是多样的,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是每个教师的第一信念。我们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才会努力、尽心地教育他。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信念。

其次,要树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谈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里想补充的是,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儿童,他们将来都能成才,我们不能偏爱某个儿童。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曲折的,任何时候对每个儿童都应一视同仁。所以我反对评选“三好学生”。这种在成人社会中评先进的办法不能搬到儿童教育中,因为不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会造成对非“三好学生”的心理伤害。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丧失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人格。自尊心是要通过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尊重而培养起来的。自尊心又是和自信心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自尊心就会建立起自信心;反过来,有了自信心就会促进自尊心的确立。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学生就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它,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赞成评“三好学生”的人总以“要树立榜样”为借口,但树立榜样的办法很多,做了好事可以表扬,学习有进步可以表扬,热爱体育活动可以表扬,不一定把一小部分学生定格在“三好学生”上。

把成人评先进的办法运用于少年儿童,恐怕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西方国家就没有这种观念。我前几年看到《报刊文摘》刊登了一篇短文,大意是讲在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该校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另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有的学生运动优秀,有的学生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两个熊猫玩具陈列在学校的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儿童就是儿童,不能用成人评劳模的办法来评选儿童。

评选“三好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刺激,以“三好学生”为榜样,争取也能当上“三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名额是极少的,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其实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相反,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不利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三好学生”呢?因此,评选“三好学生”显然与教育方针相悖。的确,评选“三好学生”曾经激励过一部分优秀学生,恐怕当前各条战线的骨干都曾经是“三好学生”。但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信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最早说出这句话的是夏丏尊,他翻译了《爱的教育》。)这也是我的教育信条,同时也是我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经验。那还是1958年,全国“大跃进”的年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秋天,全国轰轰烈烈大炼钢铁,学校也不例外。我校操场上小平炉林立,师生们彻夜奋战。一天清晨,我忽然发现会议室里睡着一个女学生。第一天没有在意,以为炼钢炼得太晚了,无法回家,可是一连几天这个女孩子都没有回家。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她回答说不愿意回家。经再三劝说、教育,她都不愿意回家。

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她是一位领导同志的孩子,生于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出生后就被寄养在老百姓家里,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接回家,与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有一些距离。再加上母亲要求过严,据说姥姥还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待她与对待她的哥哥不一样,孩子觉得缺乏家庭温暖,因此拒绝回家。再三做工作都无效,我只好把她安排在宿舍里。之后我曾经多次和她的母亲联系,劝她多给孩子一些温暖,我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她的母亲认为学校对她要求不严,甚至认为学校的态度是没有阶级观点的“母爱”的表现,差一点在批评“母爱”时把我也捎进去,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信念。

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那是封建时代培养奴才的办法,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奴才。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历史的考验。

早在八十多年以前,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就严厉批评当时的家庭教育和对儿童不正确的认识。他说中国的中流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一种自由放任,一点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没有能力了;另一种终日冷遇或呵斥,甚至打骂,使孩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父母还以为“听话”,待到了外面,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25]。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两种方法依然存在,可见传统习惯之顽固。

误区之三是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以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需要学习,也需要玩耍、尊重、自由、交往等。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教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变怪了,将来能幸福吗?恐怕未必。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要求进步,都能成才;尊重每个学生,做到互相信任。怎么才能做到互相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一个人有多种需要。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分析研究了人的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第一是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要吃要喝;第二是安全的需要,避免伤害;第三是社会需要,即与人交往、交朋友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人格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有这五种需要。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学习上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有的教师体罚或用语言伤害孩子,就是不重视孩子尊重的需要,这是最伤害学生的。我曾经问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回答说:“最不喜欢说话损人的老师。”所谓损人,就是不尊重人。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社会为之震惊。后来有人到监狱去采访他,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很漠然,认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他的母亲已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与孩子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常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大愿意和父母说话了?”我就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能倾听你孩子的讲话,能不能把孩子的话听完,然后与孩子交流?”有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孩子当然就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了。教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孩子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父母、教师自认为自己是大人、是权威,永远是对的,总是会教训人。因此,父母也好,教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家长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也是我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体会到的道理。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时发现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得比较认真,比较刻苦,对不喜欢的课程就马虎敷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许多优秀教师,课讲得好,学生很喜欢。其中有三位数学老师,因为课讲得好而在北京教育界很有名。一位名申介人,教高一三角,号称“申三角”;一位名韩满庐,教高二代数,号称“韩代数”;一位名曹振山,教高三几何,号称“曹几何”。还有教化学的尚兴久老师、教生物的陈婉芙老师、教语文的时雁行老师,都因为课教得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上他们的课就兴致盎然,效果也好。也有一些教师的课上得一般或者较差,学生就没有兴趣,学习也就提不起劲头来。

师生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好的,学生愿意学习他教的课程;师生关系不好的,学生就不愿意上他教的课程。

当然,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学生的学习也有动机在驱动。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父母、教师的奖励和惩罚,迫使学生学习,这是一种外部动力。这种动机是短暂的,父母或教师的奖惩过去了,这种动机就会消失。比如,父母允诺,考试成绩好,奖励一部手机。结果考好了,手机得到了,再学习的动机可能就消失了;或者因为没有考好,没有得到奖励,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可见,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促使他去努力追求。当然,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逐步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26]

学习兴趣对学校教学很重要,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非常重要。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教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学生如果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就不会刻苦,考试成绩即使上去了,将来也很难有什么成就。综观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小时候并非我们现在认为的好学生,他们往往功课都不算好,但总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牛顿小时候父亲早亡,家境贫寒,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差,但迷恋于机械,爱做各种实验,经过努力,他发现三大定律,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生长在一个药剂师家庭,从小喜欢化学,上课时也想着化学,老师问他问题,他答不出来,老师很生气,但他说:“我长大了要当化学家!”有一次他把炸药带到教室里表演给同学看,发生了爆炸,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父亲送他到朋友家当学徒,结果因为在阁楼上做雷酸的实验,把朋友家的屋顶掀掉了。后来父亲把他送到波恩上学,经过努力,他在化学上有多种发明,成为一名伟大的化学家。[27]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为了完成父母、教师的任务而学习,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选学什么专业。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前面我提到的美国华裔中学生巩昂,他上高中就有自己的目标。他喜欢数学,在学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修学高难的课程,并学习明尼苏达大学的数学先修课程。到高中二年级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网上选择将来要报考的学校及其各种信息,最终他选择了10所大学。我国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好奇心是人之天性,孩子长大到三四岁,对周围的事物很好奇,会向大人问这问那,这就是好奇心。父母和幼儿园的教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有的父母会厌烦孩子的提问,或者搪塞他的问题,这就会抑制他的好奇心,他长大了就会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爱好。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他说,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就陪这个学生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活动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20世纪80年代,我听过北京市一位刘老师讲作文教学的经验。她说,小学生往往不爱写作文,她就把他们带到大自然里,让他们去观察,把观察的事物写下来就是作文。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写到开始风筝老放不上去,后来在风筝下面加上两条纸带,风筝就放得很高。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感兴趣了,越写越好。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就是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前不久,教育部一位精通外语的老同志告诉我,我国文件中常用的“受教育者”这个词,国外早已不用了,通常是用“学习者”这个词。这反映了两国对教育的理解和观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前面我们在讨论学生观时就谈到学生主体的问题。其实,前面讨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也好,都围绕着是否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地位的问题。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区别也在于此,当代东西方教育的差距也在于此。我国本着师道尊严的传统,总是过多地强**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师的主导作用,或者错误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它理解为一切由教师来决定。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2006年,我参加温家宝总理召开的教育座谈会时,曾介绍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我举了美国中学教学的三个例子,现在我把它们重复一遍。

我对总理讲,我今天带来了两本书,是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十六七岁的华裔学生写的《我在美国上中学》,一本是初中卷,一本是高中卷,可以看看人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初中一年级的艺术课。老师说:“这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和现代的绘画艺术。我不会讲著名艺术家的知识,而是让你们自己去调查研究这些艺术家,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找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然后给全班同学做一个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布置一个作业,让大家按照报告的那种艺术作品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对老师的布置都拍手叫好。下课后学生就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第一位学生汤姆选的是达·芬奇。他介绍了达·芬奇的生平、代表作品、风格,然后向同学布置任务——用达·芬奇现实主义的方法画旁边的同学。于是大家就画起来。

第二个例子是生物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采集树叶。书上列出20多种树叶,老师说:“我不会给你们树叶检定表,要你们自己去找到树叶的图片。你们可以查参考书、上网或者找植物学家咨询。采集树叶后要查出每一种树叶的正式名称、结构、附属物、排列、形状、边缘和脉型。”然后老师教学生如何画树叶。这个作业两星期内完成。课后学生到处找树叶、找资料,并将找来的树叶对照,完成作业。

第三个例子是高中一年级,也就是十年级的历史课。这一学期讲1845—1945年的世界史。布置的作业是“历史文化组合:1845—1945年”,包含十项内容:历史事件表、历史人物专访、对历史人物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历史电影评论、一本书的书评、史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辞。作业的封面设计有两个要求:一是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二是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这个作业两个月内完成。那位华裔学生说,他选择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访问的历史人物是陈纳德,写的颂文和讣告是宋庆龄。

2013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举办的中美教育教学展示会,听了美国老师上的英语课和数学课,发现老师讲得很少,只是不断地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所小学的一名毕业生在美国读初中,在会上展示她的作业,也像上面讲到的,是一本自己设计制作的作业本,图文并茂,非常漂亮。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

2012年5月14日,美国著名教育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的作者彼得·圣吉在北京海嘉国际学校主持一次跨文化教育论坛,他批评传统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他说,凡是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他们就能解决。话说得绝对一些,但确实有道理。我国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崔校长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他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要到县里开会,课就让他来上。当时他很忐忑,但认真准备后就去上了。结果同学很欢迎,说比老师讲得还好。他当校长以后,发现教师水平较低,有些课没讲透。他就想起自己的经历,于是提出教学改革,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来讲,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许多地方在推行有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学生个个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

链接

在北京十一学校,没有所谓好学生和坏学生,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校长李希贵说:“我们的路径很清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摘自《报刊文摘》2014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