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世界各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国也不例外。当1993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时,我国学者曾讨论,我国有没有必要和有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但话音未落,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走到我们面前。其发展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1月我国有网民890万人,2000年7月就达到1 690万人,2003年7月达6 800万人,而据2003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数字,全国网民已达7 800万人。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桑新民教授把它称为“人类智慧的‘联网’”。他说:“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的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17]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例如,1993年美国就提出,要把教育广泛构架在互联网上,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和图书馆,使美国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纷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国开始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重要内容。2001年,国家计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提出了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于是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学校迅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都建立了局域网、学校网,实现了校校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也都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已经在中小学基本普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平均每35名学生有1台。
网络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普及,而且在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普及。上网冲浪,上网吧消磨时光,已经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6 800万网民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17.1%,18~24岁的占39.1%。两者相加,即学龄阶段青少年占全体网民的56.2%;上网吧的尤以青少年为主。网络,由于它的特殊性,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我国青少年中流行。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冲击,我们不能不重视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网络文化的特点
虚拟性 网络可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网上可以有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虚拟商店、虚拟银行等。在互联网上与别人交流,你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所有活动都在虚拟状态中进行。人们可以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结合成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但是,虚拟性并非虚幻性,它是现实存在的。人们可以在网上学习、交友、购物;可以在网上交流信息,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学术问题、生活问题。由于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活动主体具有隐匿性,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自由交往的平台;另一方面,它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所以,在互联网上活动更需要诚信。
跨文化性 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国家、地域的群体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传统文化总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传统文化的交往要克服空间的限制,特别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障碍。而网络文化的交往是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网络现在已经覆盖全球,不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信息都能在互联网上显示,而且人们可以在网上周游全世界,可以接触到各种民族文化的信息。它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家的限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然,现在网上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因此,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注意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摈弃一切腐朽的文化,同时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
开放性 网络文化创造了一个无比广阔、史无前例的开放时空。网上交往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网民可以自由进入一个新世界,不会因种族、经济实力、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而有任何特权,或受到任何歧视。在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受到压制。但是,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这种开放性,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散布黑色、黄色的信息,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因此,网络文化需要网民有更高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同时也需要有更高的警惕性。
交互性 网络最本质的特征是交流和传播。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在信息交流中能够实时交互。传统媒介(除电话以外)的传播是单向的,网络传播则可以是双向的、多方面、大范围的实时交流。在互联网上,网民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民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阅读作品,同时也可以发布新闻,发表作品,发表对时事、对别人的作品的评论,与老师、同学、朋友讨论学习或其他问题。
个性化 网络文化为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伴。互联网有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但是要注意,有时会遇到大风和恶浪,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中,需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选择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同时正在引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引发了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内的深刻变革。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宏观的教育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微观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上。
第一,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学生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效率。
第二,信息化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不能只将自己熟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中不会迷失方向。
第三,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化可以整合各地各校的优质资源,向缺乏优质资源的地区传送,做到资源共享。远程教育正在发挥这种作用,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各种专业的培训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信息化拓宽了教育领域,为全体国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教育环境。互联网冲破了学校的围墙,摆脱了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学习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
第五,信息技术促使教育模式发生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按顺序连续地组成的。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信息技术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过程强**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过去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信息技术编制的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4)信息技术改变了评价方法。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型向知识与能力复合型及人格发展的转变,带来了评价技术的一系列演变和发展。典型的表现是,由经典的参照标准测量向以知识、能力为基础的项目反应技术方向发展,适应评价技术、绩效技术将成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5)信息技术改变了师生关系。这在前面已经讲到,不再赘述。
为了适应这种变革,人们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更新,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教师、家长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学校的围墙内,局限于课堂,要放眼社会。今天,学生接受信息已经远远不限于学校、课堂,家庭、社会都是信息源,互联网是更丰富的信息源。学生从家庭、社会、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必然会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教师、家长的眼光局限于学校、课堂,就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高科技、高竞争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文化也不例外。互联网汇聚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带给人们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但是同时也会带给人们许多文化的糟粕。
第一,网络上一些色情、暴力的渲染,腐朽生活方式的泛滥等,都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很多是受网上腐朽文化的影响。
第二,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近来发生了许多少女因网上聊天,受到男性侵害的案件;有的学生通宵达旦泡在网吧里,健康受到损害。最近一则消息更是触目惊心,有两名学生因泡网吧疲倦过度,竟在回家的路上睡在铁轨上而酿成惨剧。
第三,长期的人—机对话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网上虚拟世界中生活,会影响青少年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适应,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第四,在学习中长期使用计算机,会降低学生的文字能力和计算能力。现在出现的许多网络语言,严重地冲击了汉语的规范化,影响到中国新文化的建设。
总体来讲,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股消极的暗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8-03-22。
[2]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8-03-22。
[3]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见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401~40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 任才:《永远铭记邓小平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丰功伟绩》,见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改革之路》,10~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1999年第三版。第一、二版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1999年第三版由王承绪和顾明远主编,做了重大修订。
[6] 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教育学院五校合并,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相继分离;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恢复原名。此处的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实为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
[7]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2卷,193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8] [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译者说明”1~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9] 《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0] 《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1] 《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4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载《光明日报》,1999-06-17。
[13] 顾明远:《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4)。
[14] 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
[15] 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20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6] 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195~20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7] 桑新民、张倩苇:《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9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