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革命教育的实践和形成的传统(1 / 1)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在革命根据地得以实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崭新的工农政权。革命根据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苏区时期,二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两个时期因革命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苏区时期处于土地革命和国内战争的环境中,为了土地革命的成功和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胜利,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教育工作也不例外。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6]这一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革命根据地不可能有系统的学校制度,主要以干部教育为主,培养党、政、军干部。苏区的干部学校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创建于1933年11月;苏维埃大学,创立于1933年8月;中央农业学校,创建于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创建于1934年等。苏区的干部教育,除设立干部学校外,还十分重视在职干部的教育,从中央到各省、县、区,都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为革命战争和各项事业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除了干部教育外,苏区也很重视工农教育和儿童教育。为了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各地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以扫除文盲为主的文化运动,采取了各种形式,成立了各种学习组织,有夜校、半日学校、露天学校、星期学校、寒暑假学校、识字班、识字组、读报组、俱乐部、列宁室、巡回图书馆、研究会等。苏区的儿童教育实行免费的、义务的和普及的教育。学制规定列宁小学为五年制,分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初级小学三年,高级小学两年。为了适应农村的情况,列宁小学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办法,将年龄大的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儿童编入半日制班。为了使教学活动适应农业季节的需要,规定农忙放假,全年30天。列宁小学的学习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劳作实习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在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东江等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实施“抗战教育”。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指出,“今后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27],“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28]。因此,教育为长期的抗日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继承并发展了1934年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提出来的。

当时之所以提出要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主要是因为它不能适应抗日根据地战时的需要。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是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儿童基础教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规定:

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

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

实行干部教育,培养抗战人才。[29]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主要是实施高级的专门教育,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实行新学制、新课程,以短期训练为主,不允许开办所谓正规大学。当时建立的大学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6年6月创建于陕北瓦窑堡,并先后在山东、晋察冀、淮北、苏北、苏中、鄂豫皖、太行、太岳等解放区办了12所分校,到1945年,共培养了20余万名干部;陕北公学,1937年7月成立,为各地奔赴延安求学青年而设立的干部学校,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初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又设文学系,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夏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合并而成,初设社会科学、文艺、工人、青年4个部,后改为社会科学、文艺、教育3个学院,1948年8月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年9月创办,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矿4个系,学制三年,是抗日根据地第一所理工科大学,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1941年9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青年干部学校合并而成,设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3个院,英文、俄文2个专修科,1943年4月又有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和新文学干部学校并入。此外,在延安还有医科大学、军政学院、俄文学院、民族学院等高等学校。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为首的抗日根据地的高等学校师生,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成为抗日根据地高等教育的传统。

抗日根据地地处西北荒漠之地,原本是文化教育的一块荒地。边区成立以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学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向农民子女开门,打破了几千年来教育只为有产阶级服务的传统。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说:“国防教育的实施,虽然因为边区财政困难以及各种物质条件的困难而受到了限制。然而在全国范围内,边区是第一个创造与实行国防教育的,把教育从少数人的专有品解放了出来,把教育和实际生活打成了一片,使教育成为抗战的一个有力的武器。”[30]1938年3月,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法》规定小学修业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合称为完全小学,初小得单独设立。1939年8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规定初小课程为国语、算术、常识、美术、劳作、体育、音乐7门;高小中常识改为自然,并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共10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均列为正式课程。

中等教育因边区极需小学教师,因此重点放在发展师范学校上。1937年3月,鲁迅师范学校成立;1938年,为解决国统区和敌占区到延安的知识青年求学问题,边区成立了边区中学。1939年7月,鲁迅师范学校和边区中学合并为陕甘宁边区第一师范学校,次年又在关中、定边分别成立了第二、第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本地高小毕业生,为边区培养小学教师和基层文化干部,学制两年或两年以上。1940年,抗日根据地又在庆阳成立陇东中学,1941年还设有边区医药专门学校,1942年设有边区职业学校等。在开办中学之初,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抗日根据地主要开办各种短期训练班。随着民主政权的巩固,在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时,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办师范和中学。但中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为高校输送毕业生,而是为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战的需要培养干部,并培训提高现有的地方干部。

边区的群众业余教育继承和发扬了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传统,为适合抗日战争的环境和边区条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业余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尤以冬学运动规模最大。冬季在寒冷的北方是农闲季节,利用这个时节开展扫盲学习和其他教育活动,因时间比较集中,效果较好。1937年,边区中央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冬学的通令》,规定:冬学是经常学制之一,是一种成年补习教育,也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冬学的目的是利用冬闲,不分男女,给失学的成年、青年以抗战教育。每年11月底开学,次年2月初结束,共80天。课程分军事、政治、文化。教员由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兼任。各抗日根据地都根据这个通令组织冬学运动,由各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组成冬学运动委员会,聘请小学教师或识字的人任教员。为了适应群众的需要,上课时间分早学、午学和夜学三种,由群众自愿选择参加。参加冬学的有许多一向被封闭在家的农村妇女。有些冬学保留下来成为常年民校。冬学或民校,无论是从参加的人数来说,还是从学习者的性别来说,都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的平民教育运动。除了冬学以外,边区还有各种识字班、读报组等活动。[31]

当时整个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完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关于新民主主义教育,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论述)。它的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它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传统,影响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有几点值得在这里提出。

第一,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教育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信念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千方百计利用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维护他们的统治,被统治阶级也总是要利用教育培养革命的战士,取得革命的成功。我国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就是遵循这个原则,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反“围剿”斗争中,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都围绕当时的斗争形势和任务,采取灵活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为革命斗争的胜利服务。

第二,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传统。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的封锁,物资十分匮乏,只有靠生产自救,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都参加了生产劳动,边学习边生产,真正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三,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教育传统。革命根据地处于战争状态,不容许学校脱离实际,坐而论道,而是要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特别是1930年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1941年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并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克服了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使根据地的教育更加切合实际,并为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更实际的服务。

第四,革命根据地形成了顽强奋斗、艰苦朴实的思想作风,生动活泼、自觉主动的学习风气,团结、民主的管理方法。

第五,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以干部教育为主,对学生实行统包统分制度,享受干部待遇。这种制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享受着干部的政治待遇,享受助学金,毕业包分配,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制度才被打破。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是很丰富的。它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的教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得到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