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传播,并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并在革命根据地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论。它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相符合,并为它服务的教育指导思想。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32]他在解释这个历史特点的形成时说:“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33]“这种革命,是彻底打击帝国主义的,因此它不为帝国主义所容许,而为帝国主义所反对。但是它却为社会主义所容许,而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所援助。”[34]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940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明确提出:“应该确定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即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为出发点的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35]总括起来,新民主主义教育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36]。说它是民族的,就是说它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坚持民族的独立和自强,重视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但是并不排斥外国教育的经验,而是“洋为中用”,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教育成果,把民族的形式和先进的内容结合起来,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服务。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37]。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运用科学的态度审视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用科学的知识教育学生。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38]。新民主主义教育为大众所享有,并成为大众革命的有力武器。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传统,与旧的传统教育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这是与中国的文化变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受到猛烈的冲击,但只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才彻底崩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精辟地阐述了这种转变。他说: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有这种性质……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可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攻,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39]
新民主主义革命摧毁了中国旧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就摧毁了旧教育的基础,新的教育传统开始建立起来。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为中国新的教育传统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的教育以老解放区的教育为基础,开始建立教育的新传统。说新民主主义教育摧毁了旧教育的基础,并非说中国新教育要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教育,而是说从教育的性质来讲,有了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础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新民主主义教育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梳理,批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具有民族民主精神的优秀精华,也就是在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选择、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教育传统。
[1] 以上资料均参见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1 4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王炳照、阎国华、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365~366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转引自童富勇、张天乐:《陈独秀李大钊教育思想研究》,88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8] 《陈独秀文章选编》(中),14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9]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0]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21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1]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91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32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40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41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41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41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7] 转引自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09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8] 转引自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10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7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79~8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1] 转引自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09~310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2] 转引自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09~310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5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5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5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6]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1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7] 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3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 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3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1]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8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6]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7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7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8]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7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696~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