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藏书楼
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化)的产物。它生长、发育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无疑带着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教育的精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精华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教育方法,都有浩瀚的文献记载。中国教育史学界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有史有论,全面总结了我国自古到今的教育发展的历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李国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史》都是以八卷本三四百万字的巨大篇幅论述了我国历代教育思想和制度,总结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历史经验,充分挖掘了它的精华。但由于受通史的限制,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都散见于各个时期或各位教育家的篇章中,缺乏统一的、单独的、总体的论述。本节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做一简要介绍,从而可以看出我国今天的教育传统是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他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又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12]怎么理解孔子说的“无类”?东汉马融的解释是:“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也就是说,人在于教育,没有种类之分。南北朝时期皇侃的解释是:“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人有贵贱之分,但不能因为鄙贱而不教。教了就成为善良之人,无所谓种类之别。朱熹的解释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也就是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族类有善恶之分,往往会让人染上不好的习气,接受教育以后,就能复归善良,不该再议论他的族类的恶了。可见古代各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总的意思是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就会成为善良的人。
毛礼锐、沈灌群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分析: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是“针对当时奴隶主教育的有教有类提出来的,并与之相对立”。当时奴隶主的官学的有教有类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称蛮夷诸族为异族非类,不把他们作为接受华夏礼仪教育的对象;二是在华夏诸族中只有居统治地位的氏族才有受教育的机会,被奴役的氏族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冲破了这两个界限,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仅仅限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并不包括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劳动大众。但他身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提出教育不限于奴隶主贵族,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后世往往把“有教无类”作为教育平等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解读。首先,我们要加强普及教育的力度,使每个国民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现全面小康。其次,要使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使所有国民能基本上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逐步做到教育公平。最后,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切忌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人人都可教,人人能成才。
道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它有积极的一面,就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君子”。君子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整本《论语》都是讲人伦道德,讲仁、义、礼、信,讲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怎样成为君子。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都是说君子要有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史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例如,明代王守仁曾撰《教约》,任南赣巡抚时还颁发给各社学蒙师,具体规定社学每日功课及教学程序:“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古代有许多名人都撰写“家训”“家规”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例如,流传下来的著名的《朱子家训》,是清代朱柏庐所撰。该书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正反举例,教育子孙勤劳、节俭、正直等,其中有许多名句格言,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至今仍为大家传诵。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它们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礼记·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讲的是“慎独”,即自重自爱。宋代儒学家朱熹提出“居敬”,也是强调自律,自我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又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也就是说,看见了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也主张“反求诸己”。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这是说,如果“爱人”“治人”“礼人”都得不到好的反馈,就应该检查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智”“敬”,自己身正了,才能统治天下。这当然是规劝统治者的话,但也说明了孟子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强调自我修养,从我做起。
中国传统道德的这些理想追求和修身养性的方法,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同时,传统道德中的许多内容,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汲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改造其内容,抛弃其局限性,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就能够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非常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加以挖掘和研究、批判和继承,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是很重视因材施教的,汉代以后,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统治,才开始不断禁锢人们的头脑,抑制个性的发展。但是,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重视。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最早提出和实行的。宋代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对话,说明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许多学生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做了不同的回答。
孟子虽然相信“性本善”,但认为由于环境不同,人的发展会不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分别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把学生分为五种类型,有的只要点化一下,有的重在德行修养,有的要发展才智,有的要解问答疑,有的则要采取“私淑弟子”的形式间接教育。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虽然在封建社会受到破坏,但进步的教育家都重视这个原则。它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它符合人的生长发育规律,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培养各种人才,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多元结构的需要。它是与“学历主义”的教育原则相对立的,不是重视一纸文凭,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先天素质和不同的环境,充分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各种人才。
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儒家教育重视思考,重视领会事物的精神实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只学习不加思考则迷乱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则空泛而不实。好学和思考就要多问。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所以孔子说:“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每个人都有优点,应该向他们学习。
与学思结合相联系的还有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孔子的这些话都为中国人所熟知,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格言,几千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