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科举原本是朝廷取士的一种考试制度,但它和教育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传统。
科举,起源于隋代。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此为科举之始。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制度。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制,取士之科,多用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司而进退之……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考试的办法是,每年的冬天,中央和地方官学通过考试,挑选学业优秀者,送至礼部参加省考,即《新唐书·选举志》中所说的“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考试的科目繁多,但通常举行的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7]
宋代因袭唐代的制度,但几经变化。开始的时候科目也很繁多,经过王安石变法,废明经诸科,仅留进士一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司马光当政,又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考试增加了殿试,于是考试就分成三级:州试、省试、殿试。省试合格,称进士。殿试合格,分为三甲,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直接授官。到了明代,规定考试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题,并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考试更具程式化。明成化以后,考试采用“八股文”。其特点是:①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②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③文章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发布上谕,于次年废除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 300年之久,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隋炀帝(569—618),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一个亡国之君,当政时极尽残暴、奢侈、**乐之事,最后招致杀身之祸。值得一提的是,606年,隋炀帝置明经进士科,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良才,此举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和文官考试制度,在我国是首创。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适应当时封建社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许多学者认为,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种制度比起世袭制,当然是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世袭子弟懒散、堕落、腐败的习气,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削弱贵族的专权,加强皇权,把人事权力集中到中央;同时为中小庶族子弟打开入仕之门,既抑制了豪门贵族的专权,又稳定了统治阶级内部大批中下层庶族地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只要他们埋头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取得高官厚禄,参与政事,跻身统治者行列。所以,科举制度曾经受到贵族的激烈反对,它的推行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在历代科举考试中确实出现了一批人才,但是发展到后来,考试营私舞弊,造成许多弊端。特别是明、清推行“八股文”以后,僵化拒变,更使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由于科举是封建社会庶族,亦即中小地主阶级子弟入仕的唯一途径,而且会一举成名天下知,荣华富贵随之而来,所以社会上广泛形成了“读书做官”“做官发财”的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真宗曾有一首《劝学诗》,诗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著。小说通过塑造范进、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批判了封建礼教,鞭挞了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中举的场面,从文学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封建社会对科举的狂热追求。
这种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读书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普遍存在。升学的竞争,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追求高学历,不是与科举制度的学历主义一脉相承吗?今天的中考、高考与科举考试何其相似!科举考试把知识分子一分为二:考取功名的成为人上人,进入统治阶级;落榜的成为人下人,被人统治。今天的中考、高考也相类似,考上的出人头地,可以谋取较好的职业,没有考上的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然,今天社会的工作在人格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在物质生活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人会说,社会上的人总是有差别的,人才总是要选拔的。不错,但人才的选拔和差异应该是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应该是能力竞争的结果。而今天的升学竞争,一次考试定终身,考试内容和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能力和水平。当然,今天的升学竞争也是有缘由的:一方面与我国教育资源稀缺、教育供求的矛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有关。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人事制度只讲学历,不讲能力,有了高学历就有高职位。在现代社会,学历是应该受到重视,它代表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不能唯学历主义,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并不代表他的能力。唯学历主义引导人们追求高学历,同时引发了升学的恶性竞争,也影响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科举制度影响到学校教育。科举考试是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工具,学校是培养官吏的场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才能被授予官职,因此,就把学校和科举捆绑在一起。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无不受到科举的影响,学校成了科举的预备机构和附庸。上一节中我们提到的“内圣外王”的君子培养目标,“四书五经”的教学内容,加上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无不与科举有关。特别是培养奴性,忽视个性的培养目标,以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学校教育。
中国设科取士始于606年。上为宋代乡试放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