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教育传统的演变及形成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选择、传播、改造工具;另一方面又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中国的教育传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教育传统。从理论上讲,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是同步发展的,但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教育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教育落后于整体文化的发展,例如,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播到中国士大夫阶级中,但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反映出来;有时教育会超前于整体文化的发展,例如,清末民初,教育采用了西方学制,但当时中国的文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尤以封建文化为主体。教育传统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例如,近代学制引入中国以后,学校制度、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乃至于教学方法,仍然有中国传统教育深深的烙印。
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即教育传统和传统教育。教育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传统教育是指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下来的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用语法的时态来讲,教育传统是现在进行时态,传统教育是过去时态。教育传统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形成的,是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传统教育和教育传统并非对立的关系。有人把传统教育说成是保守的、陈旧的,这样笼统地讲是不对的。传统教育既然是过去长期形成的,确实有保守的一面,但它并非已经凝固不变,它也是发展变化而来的。至于它的内容,是既有优秀的,可以在今天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也有落后的,不适合现时代要求的,需要摒弃的。因此,今天的教育传统只能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批判并非指否定、排斥,而是指选择和改造。也就是说,教育不仅对文化有一个选择和改造的问题,教育对自身也有一个选择和改造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发展就是对自身不断选择和改造的过程。
所以,中国教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远古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第一个人类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借以生活的工具仅仅是石器和用树木制成的弓箭,吃的是连毛带血的禽兽肉,饮的是野兽的血和天然的水;后来才慢慢学会制造陶器,学会使用火,学会吃熟食;以后又学会种植和放牧。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描述,人类走过了蒙昧时期、野蛮时期、文明时期。原始社会属于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这个时期很长很长,大约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互相交流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把它们传授给下一代,这就产生了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共同劳动和祭祀等社会活动中进行并完成的。
我国考古学者考察了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对于揭示中国教育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古籍中就有用火、耕牧等记载。例如,《白虎通》曰:“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就是教人用火煮熟食物,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性情。据《尸子》载:“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易经·系辞》又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就是教民耕种。可见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和人们的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古籍中还有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等活动的记载,这些活动都是通过教育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至氏族社会末期,“家学”的学校教育形式开始萌芽,但是这种学校是由氏族显贵垄断着的。
仓颉,也作“苍颉”,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传其为黄帝史官。
文字出现与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文字的出现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文字,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就能被记录下来,人类的文化就有了书面的记载,学校就有了文字记载的教材。根据我国古代传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其实应该是劳动大众创造的,经过史官总结、修正而确认流行。我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考古学家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恐怕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很长的原始文字阶段。后来又刻在青铜器皿上,称为金文。陕西眉县出土的27件青铜器上有3 500字左右的铭文,记载着西周的历史。正是这些文字的发明,我们今天才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以后文字又刻在竹简或木简上,书写在布帛上。大约西汉时,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总结、推广了前人的造纸经验,纸就可以大量生产了。纸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便于书写,而且便于保存和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又一次伟大的贡献。当然,这已经是后来的事(我国5世纪出现碑石石刻,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教材的普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便利了教学的进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学校。根据古籍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庠”“校”“序”等名称。《孟子·滕文公上》中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我国的学校大约出现在氏族社会后期、奴隶社会早期。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教育也具有了阶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统治者的礼仪、兵法等治人之术。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反映了奴隶制国家尚武尊礼的需要。
孔子首开私学之风 私学就是私人讲学,始于春秋时期。《吕氏春秋·离谓》记有春秋郑国邓析私人讲学的事迹,但一般认为是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孔子在鲁国曲阜设学授徒,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他还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是春秋末期最大的私人讲学团体。同时代还有少正卯在鲁国讲学。墨子自称有弟子三千人。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各自设学传道授徒,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形成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盛况。秦代曾经禁止私学,但是禁而未绝。汉代经师讲学又盛行起来,自立“精舍”“精庐”,有的规模很大,达到数百数千乃至万人之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官学兴废无常,私学又有了发展。这个时期除了世俗性的私学外,还有佛教、道教的宗教教育私学。隋唐以后,私学的名称更是繁多,有家塾、经馆、义学、私塾、村塾等,形成了庶民学习的风气。唐朝末年又出现了书院,到宋代有了较大发展,后来逐渐向官学演变。总之,私学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功不可没。
孔子杏坛讲学图(明·吴彬 款)
“独尊儒术”和封建主义教育确立 西汉初期,社会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汉武帝继位以后,为巩固封建制度,谋求政治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汉武帝在建元五年设置儒家五经博士,罢免其他诸子,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从此,儒家经典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中国传统教育也由此而形成。汉王朝又将原始儒学改造成为适应汉代统治需要的官方儒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强化君父统治。“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尊奉。
“独尊儒术”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汉朝儒学经过“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完成了建立统一儒学的任务,但这种儒学已经不是孔子儒学的本来面目,是经过改造后的儒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结合起来,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以这种改造过的儒学经典为主,这种制度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其次,它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儒学从孔子开始就强**化、德治和仁政,并重视教育的政治作用。汉武帝的独尊儒学意味着接受儒学教化、德治的思想,即所谓“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使儒学教育更加政治化,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教育的政治化也就成为中国教育的传统。
汉武帝(前156—前87),名彻,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开疆拓土,建章立制,居功至伟。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奠定了儒学在我国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殿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层级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图表现的是唐代殿试时的情景。
汉以后近2 000年来,中国教育虽然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封建教育的根本传统没有本质的改变,只是到近代才受到较大的冲击。
科举制度产生,选才与教育结合 科举选士制度始于隋朝,唐代有了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把教育纳入考试制度之中:一方面,使庶人子弟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极大地调动了庶民百姓读书的积极性,形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使教育从属于科举考试,强化了脱离实际的经院主义学习。特别是明朝以后,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使学校教育更加僵化。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使学历主义成了中国教育的传统。这在后面我们还要分析到。
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这是自西汉以来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第一次大的冲击。明末清初,西学开始东渐,但对中国教育并未产生多大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官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军事、经济、教育落后于西方列强。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士倡导洋务运动。所谓洋务,简单地说,就是与外国有关的一切事务,包括工业、商业、外交、教育等。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就是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就是把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视为中国文化的基础。“西学为用”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技术;就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不变的条件下,开办一些工厂、学校、报馆等,接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洋务运动的倡导下,中国第一次办起了洋学堂,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第一批洋学堂主要是外国语学校、工业学校和军事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
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他们抨击八股取士制度,要求废除科举考试,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现代形式的新学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实用人才。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前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提出的改革教育的主张,后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所谓“新学”主张。虽然这两次运动的背景、内容都不相同,但都是在清朝末年发生的,都是对中国封建主义教育传统的一次冲击。洋务运动不愿意触及封建思想的核心,但主张办洋学堂。维新运动则从发展资本主义出发,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学习西方文化。虽然维新运动失败了,但经过他们的斗争,封建主义教育思想受到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动摇,封建教育制度开始崩溃。废科举、兴学堂就是这两次运动的结果。1905年,在中国存在了约1 300年的科举考试终于被废除,西方的教育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教育内容得以在中国建立和传播。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教育学家。
辛亥革命对封建教育传统也可以说是一次冲击。特别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封建主义教育思想是一次有力的批判。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未得到实现。
“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第二章、第三章讲到的“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旧教育的批判。“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教育传统。学校里废除了尊孔读经的内容;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学校采用白话文进行教学,使学校教育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提倡男女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提倡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这一切都使中国教育的传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大厦彻底倒塌。
“五四运动”的最大收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在第三章中已经提到。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中国教育界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掌握了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为建立中国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杨贤江撰写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29年)就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比较系统地阐明教育理论的著作。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新的教育传统的形成 中国工农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在发展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方面取得了新的经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封建主义教育传统失去了它的政治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一条提出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封建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个体系已经彻底崩溃。但是,我们不能不认识到,思想体系的崩溃不等于这些旧思想从此绝迹,某些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残余仍会存留下来,至今还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起作用。
陕北公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日干部为目的的干部学校,成立于1937年9月,校址在延安。图为陕北公学学生参加集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经过多次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传统正在形成。
从以上中国教育传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教育无时不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受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久远的、不容易改变的。因此,要研究中国教育传统,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教育传统,就不可不研究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要研究中国文化的变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西方文化(包括西方教育)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应当看到,教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一定时期的教育传统是在继承和改造了历史上的教育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拿今天中国教育的传统来讲,它包含了以下一些因素:①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残余;②“五四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的优秀教育思想;③老解放区教育的经验和传统;④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的苏联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⑤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当然不能说这些因素都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些因素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也包含着陈旧的教育思想。这些因素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传统中也不是等量地在起作用,而是有主有从的。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正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和传统。但新的教育传统还在形成之中,还不能说已经形成。同时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传统中还残存着不少落后的、陈旧的东西,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建立起符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