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资料的分析与问题的解释或假说的检验。这是最难的一步,研究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想象力。在跨国教育研究中,有一点值得指出,即由于历史的变迁,字词的含义可能发生改变,这可能导致研究人员错误地理解历史上的教育现象,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通常,历史法是定性的、人文主义的方法,但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影响,定量的历史研究现在也很流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当然,内容分析法本身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它可以用在历史研究中,也可以用在其他研究中,下面就讨论这种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 比较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跨国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来检验各种有关教育与社会的假说。[108]它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系统地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明显的传播内容就是指任何形态的,可以记录、可以保存,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传播内容的形态可以是文字的(如报纸、杂志、书籍和文件)和非文字的(录音、录像和照片),还可以是形体动作(姿态和手语)。内容分析就是要通过对直接内容的分析来研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态度和效果。它的分析过程有特定的格式和程序,分析结果可以用数字来表达。在比较教育中,我们可以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各国的教育法令、教育期刊、教科书、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及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情境等。
内容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根据课题的要求,设计系统化的分析模式,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一、资料的量化处理
资料的量化处理的步骤包括:内容抽样、分析单元的确定、类目的确定、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
1.内容抽样
内容抽样就是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当待分析的材料较多时,就需要从分析材料总体中抽取内容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明确界定总体,其次要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抽样通常涉及三种方式:①来源抽样,即对资料的来源进行取样,如选择哪些学术期刊、教科书或电视节目进行分析。②日期抽样,即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进行分析。③分析单元抽样,即确定抽取资料的单元,如某篇文章、某页或某段。例如,为研究近年来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状况,可以选择对1985年以来《比较教育评论》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不包括书评)进行分析,显然,这里包含三种抽样。
2.分析单元的确定
在内容分析研究中,分析单元是在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或最基本单位。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在分析上述《比较教育评论》时,可以以“篇”为分析单元。
3.类目的确定
内容分析的基本做法就是要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用分析单元进行系统评判,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分析的类目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方面或角度。它可以是前人已经设计的分类系统,也可以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的。
为了保证内容分析工作的客观性,在设计分析类目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类目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之前预先确定,不能边分析边适应性地修改补充。第二,在一次分类中,分类标准只能有一个。类目的含义要明确,而且各类间彼此要相互排斥,不能出现某分析单元既可归入这一类目又可放入另一类目的现象。第三,分类方法要使每一个分析单元都有归口处,不能出现某些分析单元无处可放的现象。在分析上述《比较教育评论》时,可根据各篇文章所处理的对象国的数目之不同而把类目确定为“单一国家”和“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以查明真正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所占的比率;还可以根据所研究的教育的层次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种类的教育(如扫盲计划)。当然,这里的类目应严格界定,比如,限定中等师范教育归入中等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4.评判记录
在确定了分析单元、制定出分析类目之后,就要逐一阅读所抽取出的资料,并按确定出的类目对其进行系统评判和记录。评判一般只能记录某类项目之有无、长短或大小等明显的客观事实,必须避免使用主观的、价值性的词语,如好与坏、善与恶等。例如,在《比较教育评论》中,一篇专门分析中国教育的文章应判归上述的“单一国家”类目。
5.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中的信度分析指的是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越高。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通常,在内容分析研究中,是由研究人员本人作为主要评判员,同时安排一名或数名其他人员作为助理评判员。
内容分析信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评判员数目,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
上式中M为两者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和N2分别为第一评判员和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类目数。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所有评判员两两之间的相互同意度的平均值。例如,某研究共有10个类目,两位评判员评判一致的类目有9个,则可算得相互同意度为0.9,信度为0.9。根据经验,如果信度大于0.9,就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二、量化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分析,我们得到了有关分析材料的数据。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计算次数分布、百分比、比例和相关系数等。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可以按照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对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有关内容资料做客观、系统的量化处理,取得量化结果,然后把这些结果按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较。根据数据资料的时间特点,可对数据资料内容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6-2所示。[109]
图6-2 比较分析的基本模式
图中A、B代表不同对象的资料来源,它们的样本用X(A)和X(B)表示;Y则代表类目项,即A与B的共同测量标准。
1.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来自不同研究单元同一时期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它可用于:比较不同国家教育电视节目设计思想和制作技巧上的异同;比较两国各自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之异同;比较各国中小学各类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上的异同;比较各国教育法规。
2.比较动态分析
比较动态分析就是对来自不同研究单元特定时间过程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显然,这种方法可用于处理比较历史法的资料。例如,通过比较分析欧洲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现代化过程,找出该过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各国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的独特表现;在不同文化传统下,探讨“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术语含义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法规文献的研究,揭示各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教育法规中稳定不变的成分;通过对一些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以及将来的趋势。
3.跨国传播研究
一个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通过第三国实现的,有时则以世界趋势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某种教育思潮成为跨国意识形态。应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对某种教育思想、理论、制度或实践在它的发源地、影响的中介国,以及受影响国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这种具体表现反映在教育法规、教科书、教育方法、政策报告、学术论文及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
第七节 语义分析法
在比较教育中,语言不仅是研究的媒介,而且是研究的对象。比较研究中的语言通常很难达到自然科学语言的那种确定性和客观性,即研究人员通常很难就某一概念完全达到“共识”。当把问卷或测量的量表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就存在译文能否保存其原有的全部意义的问题。语义分析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语言中沉积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因此,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语言进行分析比较,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各国的教育传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语义分析法也是这种研究的工具之一。运用语义分析法,可以研究人们对不同事物或概念的意义的不同理解,或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态度,还可以研究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的变化。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目前似乎尚无人采用这种方法。
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110]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 Osgood)等人创立的。该方法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点等级的语义量表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如教师、考试)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价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等级序列的两个端点通常是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如好与坏、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
一、语义分析法的步骤
语义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待评价的事物或概念。例如,为研究不同国家教师的社会地位,就应当选与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及教学活动等有关的事物或概念。
第二,确定评价维度。对所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可以从三个维度(因素)来评价性质(如好与坏、重要与不重要)、力量(如强与弱、硬与软)、活动(如主动与被动、快与慢)。这三个维度是一般语义空间中最重要的维度。有时由于被评价对象较多,可只采用单一的维度,但是,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同时采用上述三个维度。
第三,选择具体评价的子项目及数量。确定了评价维度之后,就需要决定在每一个维度上应选择的子项目(如在活动维度上,可选“活跃”与“不活跃”等)及数量。采用什么子项目,视研究目的而定,而子项目的数量通常以三个或三个以上为宜。
第四,具体编制语义区分量表。语义区分量表为七点等级量表。编制时应将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列于等级序列的两端,中间留出代表七个等级的线段,供评价者选择。例如,对教师职业,可在性质方面设计一子项目:
好________________坏。
在设计量表时,应避免将性质方向相同的形容词都放在同一端(如将好的、重要的、强的都列在左端),以防有关心理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在进行跨国分析时,还应将语义区分量表翻译成其他语言。
第五,用语义区分量表施测。研究者既可以对集体施测,也可以对个人施测。施测时,要求被试在每一具体评价子项目的七个等级上只做一个选择(如画一个“√”或“×”)。在进行跨国比较研究时,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可以对外国旅游者、留学生、商务和技术人员等施测。因此,这种方法对我国学者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
第六,对结果进行处理。参看下文。
二、语义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对语义分析结果的计分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将七点等级按规定的方向(如从慢到快的方向)分别记为1~7分;另一种是将七点等级量表中的中间等级计为0分,两端分别记为–3分和+3分。前者使用得较为普遍。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即把同一维度上的各子项目的得分合并起来。对语义分析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做如下几方面的比较分析。
1.静态比较
通过比较两国或多国的同类团体(比如,同是教师或工人)在某一具体评价子项目或某一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了解他们对事物、社会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团体A在评价“教师职业”时,在“好—坏”项目上的平均分为6分,而团体B相应的分数为2分,则表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在团体A中比在团体B中大。因此,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各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精心设计语义区分量表,就可以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教师的社会地位的特征。当然,还应结合对教师的工资,以及社会福利的统计分析,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描绘出教师地位的轮廓。
2.动态比较
在不同时间阶段,同一团体对事物、问题或社会的看法与态度有时会不一致,即由于教育或社会经验等原因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某一具体评价子项目或某一维度上的得分将出现差异。动态比较就是对两国或多国的同类团体的上述态度和看法的改变情况进行比较。与前文的静态比较不同的是,动态比较需要在两个或多个时间点上对被试施测。这样由于研究周期方面的原因,可能使动态比较的应用受到限制。当然,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条件,有时可把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团体的施测转化为对不同类团体施测。例如,为了分析高等教育对某一团体的影响,通过对只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团体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团体分别施测,就可以达到目的。
3.不同语言概念等值
为了寻找两种语言的等值概念,也可以用语义分析法。假定两种语言分别为A和B,设它们之间有一对对应的概念为CA和CB,为了判断它们是否等值,可让母语不同的两个同类团体GA和GB,在某一具体评价子项目或某一维度上分别对CA和CB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就可探讨这两个概念所含意义的接近程度,即语义距离。计算语义距离的公式为:
其中,Dij为两个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Σdij2为为两个概念在各维度或子项目上的得分之差之平方和。语义距离足够小时,就可认为两个概念是等值的;如果距离较大,则认为它们不等值。
第八节 相关研究法
比较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探讨教育制度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在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家主要研究“校外的事情”对校内的影响,属于定性研究,统计学只是起描述性作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大量的定量研究出现了,尤其是利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概念与方法的研究项目占很大比率。各种各样的统计技术(尤其是回归分析方法)被用来在国际范围内检验特定假说的有效性。比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就运用这类技术揭示学生的学科成绩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诺亚和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教科书——《比较教育科学探索》,就以这种统计方法为核心内容。鉴于在上一章中已对他们的方法做过分析,因此,本节就不重复已讨论过的问题,而介绍相关分析法的其他方面的内容。
简单地说,相关研究就是确定概念、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111]根据研究的课题的性质,对双变量场合,通常把其中的一个确定为自变量,另一个为因变量。相关研究通常要回答关于两个变量或两组数据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它们之间的相关仅仅是偶然的,还是在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中普遍存在的,即它们之间的相关是否显著。②它们之间相关的方向怎样,是正的还是负的。③它们之间相关的幅度大小如何,即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变量,那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因变量。④相关的形状如何,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线性关系一般可用方程式表示为:y=ax+b,其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
描述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很多,其中常用的一个是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r。它在-1与+1之间取值。曾经有人用相关系数分析75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
当r=1时,表明完全正相关,如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当r=0.9时,表明较高的正相关,如学术成就与智商之间的关系。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无关,如体重与智商之间的关系。
当r=-1时,表明完全负相关,如测验分数与答错的题数之间的关系。
当r=-0.9时,表明较高的负相关,如智商与视力敏锐度之间的关系。
有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如一个人的年龄与所认识的人的数目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人逐渐增加,但是当年龄超过六七十岁时,其所认识的人当中,许多人逐渐离开人世)。研究非线性关系的工具比较复杂,这里只讨论线性关系。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通常在许多国家同时收集两个变量的数据,比如,个人的受教育年限与收入,在获得两组数据后,就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是否在所有各国都成立,或者研究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关系数等。但是,在使用相关研究法时需要注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不一定意味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它们可能同时是另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相关研究法可用于确定研究对象中各种关系的结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假说和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在教育中,一个事件的发生通常是许多变量同时作用的结果。当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就难以用实验的方法对变量加以控制,这时就可采用相关研究法。实际上,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实验研究一般很难行得通。这也是相关研究法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法还可以用于预测,即以一个变量的知识预测另一个变量的情况。为了进行较为可靠的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应足够大,而且时间跨度不能太大,即长期预测的可靠度不高。
当我们要研究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时,就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比如,从一个人的身高、性别、年龄、人种及父母的收入来预测其体重。由于计算量大,这种分析一般由计算机来完成。目前已有很多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包,常用的有SPSS和SAS等。它们一般都提供“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程序。逐步多元回归技术就是先在所有的自变量中寻找与因变量相关最大的一个自变量,然后从剩下的自变量中找出相关最大的自变量,如此往复,直到分析完所有自变量为止,或者到剩下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很弱,无助于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为止。然后,计算机就可以打印出因变量与每一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一个多元相关系数矩阵R,以及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是多元统计技术之一。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路径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等。[112]这类方法的数学分析比较复杂,但是它们都已被编制成计算机软件。要使用它们,并不需要掌握深奥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育研究中,它们已得到广泛应用,比较教育研究中也不例外。
第九节 系统分析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分析法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之上的。它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系统总体出发,在系统整体与构成系统的诸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揭示和处理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等,丰富和发展了系统理论。当然,随着系统理论自身的发展,系统分析法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一、系统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尽管系统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大家都遵循的固定的模式。[113]不过,以下几个原则是系统分析法的基本特点,这些原则是由系统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许多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但是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叠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一个由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课堂系统,除了用教师的资格、学生的数量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等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描述之外,还要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后一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方面,往往被那些热衷于定量研究的学者忽视。因此,在分析教育问题时,要牢固树立全局的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2.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其二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因此,应当从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来考察系统。比如,教育系统中的课程的革新,在系统内部,将导致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辅助设施的更换,以及教师的重新培训等;而在与系统外部关系上,则表现为向外部征集有关资源和在一定时间间隔之后提供新型的人力资源。从宏观上看,这个原则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已有所体现。比较教育学者重视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教育系统有自身的层次与结构,有自己的子系统,然而,它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分析教育系统时,要把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看作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同。系统的功能反映外部环境的需要,同时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系统分析过程中,经常采用结构功能分析法。
3.动态性原则
在分析过程中,应当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系统。任何系统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的,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既影响环境,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系统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社会变革可能导致教育系统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要素的增减,也可能表现为结构的重组。
4.最优化原则
人们对系统进行研究和改造的目的,是使系统达到最优运转的状态。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系统在适应环境的变化时也存在多种应变措施,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设计和选择最优的方案,使系统最佳化。例如,为了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既可以采用提高工资待遇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授课)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措施。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两种措施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确定最优方案,以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
我们认为,上述系统分析法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看作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系统和研究目的,可以应用多种系统分析方法。总的来说,系统方法的基本构成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动态方法的辩证统一。结构方法是朝向系统内部的研究方法,它基于系统的内部结构,要求把握系统功能所依赖的结构,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功能方法是朝向系统外部的,它基于系统外部行为的描述,把系统当作“黑箱”,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把握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动态方法则是从系统进化的角度出发,揭示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二、系统分析法实例
下面举一个系统分析法的实例。库姆斯在他1968年的著作《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The World Educational Crisis:A System Analysis)一书中,采用了系统分析法。他着重从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它们与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的角度分析世界教育问题。他把教育系统划分为12个主要组成部分,如图6-3所示。[114]其中的12个要素是:目的、优先目标、 计划、内容、教师、学习资源、设施、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研究、费用。
图6-3 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为了分析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库姆斯又对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了分类,其结果如图6-4所示(图中右边一栏的详细内容省略了)。[115]
图6-4 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库姆斯还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他采用的模型仍然是输入与输出,如图6-5所示。[116]在这里,他把某国(X国)的教育系统从外国“进口”(输入)的要素分为:前来学习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前来援助本国教育的外国教师和专家,以及外国的知识、技术与文化;“出口”(输出)到外国的要素分为:带着新知识回国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前往外国学习的本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前往援助外国教育的本国教师和专家,以及对外国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文化。
图6-5 世界各国教育系统的相互关联
系统分析法应用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笔者在本书中也力图贯彻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例如,本章第二节给出的图6-1“教育系统要素关联图”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结果,它也是本书的基本分析框架。
[1] 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256~2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转引自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25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 沈剑平:《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见瞿葆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46~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 Jürgen Schriewer and Edwin Keiner,“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in Educational Sciences:France and Germany”,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92,36(1).德国第一个教育学教授职位于1779 年设于哈勒大学,其拥有者为Ernst C. Trapp。
[6] 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50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53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 转引自[美]S. E.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49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 Wolfgang Mitter,“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Europe”,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2,15(1/2).
[10] Jürgen Schriewer and Edwin Keiner,“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in Educational Sciences:France and Germany”,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92,36(1).
[11] Philip E. Jones,Comparative Education? Purpose and Method,St. Lucia,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71,p. 48.
[12] 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233~237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 W. W. Brickman,“History,Concepts and Methods”,in T. N. Postlethwaite(ed. ),The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Systems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8.
[14] Philip Altbach and G. P. Kelly (eds. ),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Vandra Masemann,“Ways of Knowing”,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90,34(4).
[15] [日]石附实:《教育比较的三个视点》,钟启泉译,载《外国教育资料》,1993(6)。
[16] [美]S. E.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519~52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7] 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28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8]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及其编辑发行的比较教育文献的介绍可参看:M. Debeauvais,“Documentati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T. N. Postlethwaite (ed. ),The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Systems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8,pp. 41-48.
[19] E. Epstein,“Towar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A Report on the World 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81,25(2).
[20] 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1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1] 转引自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6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2] 有关比较教育的基本要素的理论分析,请参看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第二章,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3] W. D. Halls (ed.),Comparative Education: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UNESCO,1990.
[24] 杜祖贻等:《美国比较教育的新特征》,载《比较教育研究》,1994(1)。
[25] 转引自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4~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6] 转引自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2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7] [法] M.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见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1~54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8] Edmund King,Comparative Studies and Educational Decision,London,Methuen Publishing,1968.
[29] 薛理银:《问题法与比较教育——对布莱恩·霍尔姆斯的一次采访》,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3)。
[30] C. A. Anderson,“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61,7(1).
[31] Paul Nash,“A Humanistic Gift from Europe:Robert Ulrich’s,Contribution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77,21(2-3).
[32] 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60~6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3] 转引自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2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4] N. Hans,“English Pionee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52,1(1).
[35] A. R. Trethewey,Introduc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76.
[36] 即薛理银的《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于199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7] [法] M.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见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270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8] G. Z. F. Bereday,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4.
[39] Jürgen Schriewer,“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the Need for Externalization:Methodological Criteria and Sociological Concepts”,in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ian Holmes (eds.),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nd ed.,Frankfurt,Peter Lang,1990.
[40] 顾明远:《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41]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2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2] 《列宁全集》第10卷,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3]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35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 本章内容根据薛理银的《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的第五章改写。
[46] Erwin Epstein,“Currents Left and Right:Ide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 Philip Altbach and Gail Kelly (eds.),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47] G. Burrell and G. Morgen,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79.
[48] Erwin Epstein,“The Problematic Meaning of Comparis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ian Holmes (eds.),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nd ed.,Frankfurt,Peter Lang,1990,pp. 3-23.
[49] John Fiske,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2nd,London,Routledge,1990,p. 3.
[50]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27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1] G. Z. F. Bereday,“Memorial to Issac Kandel 1881—1965”,Comparative Education,1966,2(3).
[52] [苏]索科洛娃等:《比较教育学》,顾明远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53] [美]乔纳森·H.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25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4] G. Z. F. Bereday,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4,pp. 156-167.
[55] 郑涌:《哲学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说》,载《读书》,1992(3)。
[56] 转引自Louis Cohen and Lawrence Manion,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London,Croom Helm,3rd,1990,p. 12.
[57] Louis Cohen and Lawrence Manion,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London,Croom Helm,3rd,1990,p.13.
[58]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8~25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9] C. A. Anderson,“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61,7(1).
[60] Andreas M. Kazamias,“The State of the Art:Twenty Yea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77,21(2/3).
[61] Erwin Epstein,“Currents Left and Right:Ide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 Philip Altbach and Gail Kelly (eds.),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p. 243.
[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3] Joeph Farrell,“The Necessity of Comparison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the Salient of Science and the Problem of Comparability”,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79,23(1).
[64]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37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5] Lê Thanh Khoi,“Conceptual Problems in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s”,in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ian Holmes (eds.,)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nd,Frankfurt,Peter Lang,1990,pp. 87-114.
[66] Erwin Epstein,“Currents Left and Right:Ide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 Philip Altbach and Gail Kelly (eds.),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pp. 254-255.
[67] Erwin Epstein,“Currents Left and Right:Ide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in Philip Altbach and Gail Kelly (eds.),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p. 255.
[68]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2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9] Brian Holmes,Comparative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Method,New South Wales,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81,pp. 89-110.
[70] Brian Holmes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 Systems:Europe and Canada,vol. 1,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1983.
[71] 由埃德蒙·金本人撰写的一本是:《美国的社会、学校和进步》(Society,Schools and Progress in the U. S. A.,Oxford,Pergamon Press,1965;2nd,1970)。
[72] Joseph Lauwerys,et al. (eds. ),The World Year Book of Education,London,Evans,1948—1970.
[73] D.Fiske and R. Shweder (eds.),Metatheory in Social Scienc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74] Jürgen Schriewer,“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the Need for Externalization:Methodological Criteria and Sociological Concepts”,in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ian Holmes (eds.),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nd ed.,Frankfurt,Peter Lang,1990,p.52.
[75] Jürgen Schriewer,“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the Need for Externalization:Methodological Criteria and Sociological Concepts”,in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ian Holmes (eds.),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nd ed.,Frankfurt,Peter Lang,1990,p.83.
[76] [美]约·奈斯比特、帕·阿博顿妮:《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向》,周学恩等译,124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77] [美]约·奈斯比特、帕·阿博顿妮:《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向》,周学恩等译,12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78]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
[79]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13.
[80]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18.
[81] 转引自[德]T.N.波斯特莱斯维特:《最新世界教育百科全书》,郑军、王金波主编译,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82] [美]诺亚:《比较教育界说:概念》,董小燕等译,见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2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3]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21.
[84]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22.
[85]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26.
[86]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43.
[87]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151.
[88]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24~2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9] Harold Noah and Max Eckstein,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69,p. 89.
[90]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3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1]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4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2] Brian Holmes,Problems in Educat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5.
[93] Brian Holmes,Comparative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Method,New South Wales,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81.
[94] Brian Holmes,Comparative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Method,New South Wales,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81,p. 76.
[95] Brian Holmes,Problems in Educat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5,p.51.
[96]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ian Holmes (eds.),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Frankfurt,Peter Lang,1988;2nd,1990.
[97] Niklas Luhmann,Ecological Communication,Combridge,Polity Press,1989,p. 145.
[98] Jürgen Schriewer and Brain Holmes (eds.),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Frankfurt,Peter Lang,1990,pp. 35-36.
[99] 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29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00] Martin McLean,“Educational Dependency:A Critique”,Compare,1983,13(1).
[101] Brian Holmes,Comparative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Method,New South Wales,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81,pp. 105-106.
[102] Brain Holmes,Comparative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Method,New South Wales,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81,p. 101.
[103] 转引自[日]冲原丰:《比较教育学新论》,吴自强编译,28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104] [英]N. 汉斯:《比较教育的历史法》,见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14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5] [英]N. 汉斯:《比较教育的历史法》,见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1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6] 转引自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1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7]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08] Else Φyen,Comparative Methodology,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 Ltd.,1990.
[109]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26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略有改动。
[110]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111] Louis Cohen and Lawrence Manion,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London,Croom Helm,3rd,1990.
[112] H. Russell Bemard,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Ltd.,1988.
[113] 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14] Philip H. Coombs,The World Educational Crisis:A Systems Analysi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 11.
[115] Philip H. Coombs,The World Educational Crisis:A Systems Analysi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 12.
[116] Philip H. Coombs,The World Educational Crisis:A Systems Analysi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