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因为两国曾经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以儒学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传统教育也都以儒家教育为代表,100多年以前两个国家都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的。虽然后来两国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由于文化传统相同,因此无论在教育思想上,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痕迹。现在日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则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遇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有些冲突和矛盾已经解决了,或者缓解了,有些冲突和矛盾至今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总之,对中日两国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必然会增进对我们国家教育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教育制度。

中日教育比较是一个大课题,可以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许多方面开展研究,因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两国学者长期的努力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和福岛大学的学者们挑选了其中一个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对儿童的影响,开始了3年的合作研究。这项研究十分有意义,这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可以从这项研究中发现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异同。我有幸参加了此研究,并为此访问了日本的几所中小学校,再加上我历次访问对日本教育的考察,我想说几点肤浅的看法,作为此项研究的一个补充。

一、教育价值观的异同

一般来说,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物质、制度都是有形的,思想是无形的。物质和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发展和变化的。思想也在变化,但有相对的凝固性。在思想层面上,价值观又是核心。价值观最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是整个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深邃的民族特征。中日两国由于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在教育价值观上也表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望子成龙是中日两国家长的共同愿望

中日两国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两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肩负起国家兴亡的责任。这里面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儒家强调“化民成俗”“有教无类”“修身养性”,以便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这里面也掺杂着一些消极的影响。“望子成龙”,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教育上的成就,因而对子女从小要求过多过高,往往忽视了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其后果是,孩子的个性不仅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常常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日本的母亲由于特别关心子女的教育,被称为“教育妈妈”。据说日本的孩子除了在学校上学以外,晚上和星期天还要到私塾学习,补习功课。这样,学生学习的负担必然会很重,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是必然的。

中国的父母也有同样的心情。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加码加点,晚上让孩子学钢琴,星期天让孩子到外语学校补习外语等。这种要求固然也出了一些人才,却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许多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多,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足,恐怕是中日两国家庭教育的通病。

(二)学历主义是中日两国教育的顽症

日本社会是一个学历社会,它影响到教育,在教育上就存在一种学历主义倾向。由于追求名牌大学,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进入名牌小学,然后进名牌中学,以后考进名牌大学,为此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疲于奔命。上私塾、补习功课也都是为了追求学历。

中国教育也被学历主义困扰,其表现形式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子女送进重点小学,然后才比较有把握地考入重点初中,而后考入重点高中。一旦进入重点高中,就有希望考上大学。为了能进入重点中学,就要有很高的考试成绩。例如,初中升入高中的考试,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6门课程考试的总分要达到580分以上,才有希望被重点高中录取。为此,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学校采取各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考试或模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社会流行一句俗话,叫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了克服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规定取消重点初中,小学升入初中取消入学考试,学生分片规划,就近入学。但是重点初中名义上取消了,实际上依然存在。政府允许这些初中招收各小学的优等生,由小学推荐保送。优等生的条件很严格,一般需要在小学期间连续三年是“三好学生”(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这样学生不仅要在毕业时考出好成绩,而且年年要考出好成绩。这种改革是优是劣,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

学历主义在中日两国都存在,表现有所不同。中国是为了追求升学率,使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因为中国高等教育还不够普及,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只占同龄人的4%多一点。考上大学是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最大愿望,因为上了大学,工作就有了保障。在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很高,达到37%以上,因此考上大学并不难,但学生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位。

为什么中日两国都存在学历主义的倾向呢?这不能不从文化传统上来找原因。中日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而优则仕”,或者叫作“读书做官”。读了书就有较高的职位,反过来,为了追求高职位,就要读书。

这种学历主义产生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它是培养个性化、国际化、创造性人才的一种阻力,是与现代教育思想不相容的,但要改变这种教育思想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而且非教育内部与改革所能奏效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变革,包括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

二、学校教育的异同

中日两国学校制度基本相同,都引自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不同的是,中国城市中学大多把初中和高中合为一校,日本则大多把初中和高中分开,初中叫中学,高中叫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学校是指提供中学以后教育的学校,包括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两国学校都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重视道德品质教育。这是我们两国教育的特点,是东方文化的传统,也是共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儒家教育以德育为核心,追求人格的完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有传统美德,如儒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伦理思想在我们两国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教育的丰富的遗产。

在道德教育方面,日本重视礼貌教育,中国则重视思想教育。也就是说,日本教育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的外在表现,中国则重视思想修养。如果两者能够相结合,似乎更好一些。

在课程设置上,两国的差别不大,但是在初中阶段,日本把理科设为综合课程,中国则多主张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虽然近年来有些省市正在开展综合课程的实验,但只是在极少数地区和学校,而且意见也很不一致。我对日本的综合课程了解甚少,值得深入研究。当然,课程设置中的科目大致相同,内容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研究课程内容的异同,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需要从长计议。

日本学校重视体育的精神和措施都值得中国教育学习借鉴。我非常欣赏日本对小学生的锻炼。几次访日都在冬天,我看到无论多冷的天气,日本小学生男生一律是短裤、衬衫,女生则一律短裙、衬衫,最多加上一件外衣。上体育课时,小学生都穿着裤衩、背心。在中国,父母却总是怕孩子冻坏,让孩子穿得很厚很暖。当然,两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如教室的取暖不同,食物结构不同,对孩子的防寒能力会有不同。但中国父母都缺少让孩子锻炼的思想,实际上,这种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有益于意志的培养。

中日两国的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老师的讲解,缺少西方的启发性教学。西方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缺点是往往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中日两国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系统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恐怕与我们两国的共同文化传统有关。我们两国的文化都重视集体主义,为集体、为他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以上是我对中日教育几点感性的认识,并由此而想到与我们两国文化相关的问题。这次我们在研究课题时做了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两国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对于这些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我认为最重要的分析就是深入文化传统层面。因为教育固然与政治、经济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思想深处总是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就像人的遗传基因那样传承。唯其有民族文化传统,才有一个民族的特色。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方法,都会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只有从文化传统的层面来分析,才能解释中日两国教育的异同,也才能真正吸收别人的教育经验,而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经验。否则,会像人体器官异体移植那样,别的制度和方法会遭到自身机体的排斥,或者只能学习到一些皮毛,不能融化在自己的教育经验之中。

[1] 原载《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