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初版序言[1]*a(1 / 1)

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群体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还很年轻,主要表现在至今对它的定义众说纷纭,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还不确定,它的研究方法体系还缺乏科学性。美国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合著的《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一书,开头就提出一大堆问题:“比较教育凭它本身的性质是否已经是,或者有可能称作具有特殊方法与内容的学科?它应当集中研究教育的哪些方面?它与其他方面处于怎样的关系?它是否应该作为某一门或几门已经确定的社会学科或文科的附庸?在多大程度上,它可以从理论或者应用的观点来加以研究?”他们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只是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的主要论点是:比较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可以从其他学科划分出来,按照所研究的问题的种类,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也就是说,他们避开了比较教育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体系的问题。的确,要回答上述问题并非易事。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提出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但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

没有自己独立的方法论体系,很难说这门学科已经成熟,比较教育的困境就在于缺乏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当然,话又要说回来,并非借鉴别的学科的方法,就一定是别的学科的附庸。哲学的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各门学科都要以哲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但不能说所有学科都是哲学的附庸。有一点却是事实,即许多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当今学科向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分化出来的学科必然会带着母体的某种方法;综合起来的学科又必然会融合几门相关学科的方法。因此,借鉴别的学科的方法,不仅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问题在于借鉴别的学科方法以后要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体系。

本书是薛理银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他挑选了上述难题。他想从剖析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入手,探索新的较为科学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他的设想是很好的,而且做出了有益的成果。他提纲挈领而又比较深刻地评析了当代(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等主要流派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重点介绍了施瑞尔的国际反射理论,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他还大胆地联系我国比较教育界的实际,简单地评析了我国几位比较教育学者的观点,本人也在评析之列。我认为他的评析是公允的,有道理的。这种对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剖析无疑将促进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薛理银不仅对现有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做了评析,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模型。他首先分析了构成比较教育的诸要素及其关系,然后提出了基本要素模型,同时运用他的要素模型理论,以及传播学中的几个模型,对当代各种比较教育学派的方法论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个参照系统的理论。

薛理银最后提出了国际(跨文化)教育交流论坛的理论。他虽然没有直接点出比较教育是不是一门学科,但他从教育理论的三种形态(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来分析和论证:比较教育是国际教育理论建设和理论检验的论坛,是国际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交流的论坛,是各国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的论坛。这种观点是符合当前比较教育实际的。

薛理银本来是学理工科的,他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是学习理工科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文化背景,使他能够运用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跳出一般比较教育学者的思维框框,提出新的理论。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著作。在英国学习时,他接触到了一些国际比较教育名家。这有助于他较透彻地理解他们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使他能够较好地驾驭浩瀚的资料。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曾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他们一致认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都希望这部著作能早日问世。

[1] 原载《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