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思考[1](1 / 1)

——评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的改革

20世纪的帷幕正在徐徐降下,21世纪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人们都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世界教育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90年中经历了激烈、巨大的变化。归结起来可以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在20世纪初工业化国家完成了初等教育的普及;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三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教育由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这三件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但是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教育总是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当前,世界充满着矛盾和激烈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要职能,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迎接21世纪的到来,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契机。本文要评介一下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纷纷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次教育改革牵动面之广,涉及内容之宽,讨论问题之深,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历史上空前的。

关心这次教育改革的人,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教育改革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曾记得,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发表了教育改革的五项原则,接着就成立了首相府的教育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拉开了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美国布什在1988年竞选总统时,曾就美国教育政策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过设想。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及苏联都曾抛出过许多教育改革的方案。

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很广,讨论的问题较深:不仅涉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涉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法,而且深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思考。改革提出要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小组提出的要“重新考虑未来教育的重点”。

这次教育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很长,许多国家从70年代末就开始酝酿,不断提出新的改革设想和方案,而至今仍没有看到它的尽头。例如,在美国,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公开信,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接着,1984年和1986年联邦教育部和卡内基基金会又公布了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布什总统上台以后,在1990年提出了六项国家教育目标;1991年4月又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共4章32条。日本自1984年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以后,逐年发表了咨询报告,直至1987年年底,接着文部省又成立了“日本教育改革实施总部”,继续推动教育改革。这种旷日持久的改革,说明教育改革绝非一蹴而就的,同时也说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已经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革。

20世纪8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结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支配未来社会命运的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各国各阶层人士关心的焦点。

如果我们结合教育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则80年代的教育改革有着如下一些社会原因。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关于新的科技革命的议论已经历时很久,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历次科技革命,具有新的特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在生产上迅速地运用这种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人在社会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今天的教育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今天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19世纪的东西,虽然几经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经济竞争更加突出。虽然世界充满着矛盾,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缓和了东西方的冲突,现在各国都着眼于打一场经济战争。而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在1986年5月“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工作组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正在减弱,我们竞争对手生产力的增长超过了我们。”接着说:“很少人觉察到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折关头,这一转折要求对教育标准做出新的理解,即必须造就一支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参加竞争且一比高低的高薪劳动队伍。”英国在高等教育的绿皮书中也提出:“我们国家的竞争对手,正在培养或计划培养比美国更多的合格科学家、工程师、工艺和技术人才。繁荣经济需要这些专门人才,方能发挥企业家的才智和支持他们的成就。”可见,各国都深感人才竞争的激烈,认识到它对国际竞争的重大意义,力求通过教育改革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地球生态问题,使广大有识之士感到担忧。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是工业化的结果是地球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炸等,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有识之士无不呼吁加强环境保护。最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保大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不是偶然的;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都说到要教育年青一代关心环境、关心他人。有的教育家甚至提出“学会关心”的口号,说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口号是“学会生存”,现在应该提“学会关心”。当然,在当代激烈竞争的世界,这种“学会关心”只是种空想,但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都关心的大事,也是教育要做的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的大发展带来的质量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担忧,教育质量下降、道德水准严重滑坡、青少年吸毒、犯罪率增加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又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职工的素质。因此,在70年代后期,各国都在寻求出路,实行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些什么特点呢?教育改革必须和本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相适应,因此,各国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因为遇到的问题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也有许多共同点。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必须有教育思想为指导,80年代以来的改革是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

第一,着眼于21世纪,为21世纪培养人才。教育具有迟效性,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今天的教育主要将在21世纪发挥社会效益,因此,各国教育改革都把目标放到21世纪,力求使教育适应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上面提到的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我们不认为教育制度只要修修补补就行了,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打算培养在21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教育制度必须重建,以适应经济急剧变化的需要。”报告还描述了一幅21世纪学校的远景图,试图说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向首相府提出的第二次审议报告,第一个标题就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基本问题”,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①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能力;②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③世界之中的日本人。报告要求为21世纪调整教育体系。其他各国的教育改革也都瞄准了21世纪。

第二,要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教育发展经过了一个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教育是随着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同时进行的,教育尚没有分化为独立的社会职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出现了,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于是学校便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教育同其他社会活动相脱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革,教育已经越出了学校的范围,再一次回归社会。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越来越起重要的作用。现代技术深入家庭,现代化大众媒介不断地传播着教育信息,教育的空间扩大了。

从年龄上讲,过去认为教育只为一定年龄阶段(6~25岁)的人们提供学习机会。他们从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终身受用不尽。现在则认为教育不只应该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机会,还应该为需要学习的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学校教育已经不只是职前教育,而且担负着继续教育、转业教育,甚至闲暇教育的任务,现代教育已经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轨道。从教育的任务来说,教育不只是给人们以职业训练,为社会物质生产创造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只有树立这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全时空教育的新的大教育观,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求。

除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要更新以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总趋向。

(一)普遍重视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为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是它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淡漠、道德堕落、青少年吸毒、犯罪率增加,使得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坏,呼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在北京“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许多代表提出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呼唤着新的道德规范,要求实现“从为私利而学习向为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转变”。澳大利亚代表埃利雅德还在会上提出“三张通行证”的主张。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当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还有一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这都反映了21世纪的教育要求。

日本在1988年2月曾召开“加强道德教育的全国大会”,专门讨论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会议认为,学校应当成为儿童的“精神食堂”,首先应培养儿童的社会规范意识,使儿童具有追求真、善、美之心和富有同情心;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建设家乡”活动和“礼貌活动”等方式形成儿童的道德习惯。日本在小学取消了社会科和自然科,改为生活科,从小培养儿童的生活规范和习惯。英国教育大臣在教育改革议案中也提到要加强德育,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全体学生必须按以往规定接受宗教教育,取消传统的晨会,坚持每天举行集体礼拜活动。

道德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道德教育总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这次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而且道德规范中有一部分社会公德教育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强调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核心,各个国家无不为质量的下降而忧心忡忡。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各国取得了一个共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1988年,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给里根总统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中说:“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场混乱席卷我们的学校。混乱主要表现在成人们说不清哪些教育内容是主要的,哪些不是;对希望学校做些什么事情也提不出确切意见。这场混乱不仅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整个教育,而且对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都有着破坏性影响。”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那些肤浅的“自助餐式课程”[2]。“不管中学生毕业后干什么,我们都要使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思想基础又有共同道德观和知识修养的人。”

许多国家重新审议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日本从1987年开始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改,充实、完善各级各科教学内容。此项工作已在1989年春天完成。美国从20年代初开展“回到基础”教育运动,各州制定了“最低限度能力”法。1991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中又确定:英语、数学、科学、地理、历史为5门核心课程,并建立“美国学业考试”制度,统考对象是四年级、八年级、十二年级学生。英国确立10门课程为基础课程,80年代掀起了1门新课程,这就是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深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求中学的理科教育使学生完整地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理科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各种事实和一系列原理、原则、学说,而且要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应用问题,懂得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价值观的问题。许多国家把这门新课程作为理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提高教育质量,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吸引他们参与教学工作。

教学要注意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个性化就是要充分注意儿童的个别特征,注意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反对强求一律。多样化是实行个性化的途径,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不同特点的儿童的需要。德国教育部部长在教育改革的方针中提到反对办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减轻学生的负担等原则。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自由化的国家强调要制定统一的课程和标准,而一向持统一体制的国家则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各自修正自己的弱点,目的都是保证教育的质量。

许多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心。美国在开展“有效教育学校”时强调,要使学生养成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积极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其在学业上的成功充满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师对学生的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可以提高。

(四)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各国教育改革方案都把提高教师的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的报告的题目就是《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强**师在建立21世纪学校中的关键作用。工作组建议,改组教师队伍,在学校中推出一种新型的教师,叫作“领导教师”(lead teacher),他们在重新设计学校和帮助同事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中能起积极的先锋作用;工作组还建议,教师必须在具有文、理等大学学位的基础上学习教学专业的课程,在中小学见习和实习;同时建议提高教师的薪金。日本、英国、法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改善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待遇放在重要的位置。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人才;核心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途径是课程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改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几个方面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所应重视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1—1986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G]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赵学漱.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社会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N] .光明日报,1992-09-10.

[1] 原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2]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公开信中批评美国许多学校的课程是“自助餐式课程”,比喻学生要什么给什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