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为两大问题所困扰:一是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二是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生存。这两个问题都企求通过教育来解决。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最近基辛格和中曾根在会谈中谈到的:美苏两极体制已不复存在,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所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日本实际上将成为超级大国,日、美摩擦不断加深。这种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不仅要应付当前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未来。各国普遍认为改革教育、提高质量、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是应对竞争的重要途径。
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在1986年5月的“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工作组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中,开头第一句话就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正在减弱,我们竞争对手生产力的增长超过了我们。”接着讲道:“很少人觉察到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折关头,这一转折要求对教育标准做出新的理解,即必须造就一支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参加竞争且一比高低的高薪劳动队伍。”英国在关于高等教育的绿皮书中也提道:“我们国家的竞争对手,正在培养或计划培养比美国更多的合格科学家、工程师、工艺和技术人才。繁荣经济需要这些专门人才,方能发挥企业家的才智和支持他们的成就。”其他国家也无不为了竞争而致力于教育改革。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热点。1989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迎接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会议认为,工业的高度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上的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如果不制止这种破坏,人类将有一天失去居住的条件。因此,要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质量的日趋下降,青少年吸毒、犯罪率的增长也困扰着各国的教育家。有的教育家提出“学会关心”的口号,说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口号是“学会生存”,现在应该提出“学会关心”。人们,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工业对地球生态的破坏将毁灭人类。因此,大家要互相关心。要教育学生不仅关心自己,而且要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当然,在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超级大国实行霸权主义的时代,这种“学会关心”只是一种空想。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还有一个如何抵制资本主义侵蚀、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的问题,这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世界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为21世纪的更激烈的竞争做准备,同时也是80年代教育改革的继续。
20世纪80年代各国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如何使教育适应新的科技进步及其带来的生产变革的需要。它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一方面,教育经过60年代、70年代的大发展,带来了质量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过70年代的经济危机,到80年代初开始复苏,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又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要求劳动者掌握更高的文化和技能,这与教育质量的下降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教育非改革不可。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给全国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出了第一个信号,同时在美国掀起了一个提高教育质量的运动。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评论说:“这场遍及全国的改善学校条件、提高学生成绩的运动,其规模之大,可以和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类似的运动相比。”苏联于1984年公布了《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1986年公布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日本于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至1987年结束,连续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提出在日本实行第三次教育改革。英国、法国也先后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报告,中心的议题都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竞争能力。
但是,80年代的教育改革远不尽如人意。有的教育家认为只是初见成效,有的则认为没有什么进展,令人失望。事实上,教育改革是长期的,而且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势力等各方面的影响。60年代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改善设备条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要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不断适应科技和生产变化的需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要解决青少年吸毒和犯罪问题,解决学生厌学和辍学等社会问题,更不是单靠教育所能奏效的。
展望20世纪90年代世界教育的发展,恐怕仍然要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这两个问题做文章。当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经济发达国家将着重放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正如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报告中讲到的:“我们首先指出世界经济变化的本质,不仅要求扭转学校教学成绩下降的局面,而且必须使其达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水平。”报告还指出:“我们不认为教育制度只要修修补补就行了,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打算培养21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教育制度必须重建,以适应经济急剧变化的需要。”它建议美国向多数人提供目前只为少数幸运者享有的高质量教育。对于经济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重要的是普及和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一部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以便尽快赶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水平。
无论哪一类国家,要提高教育水平,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都提到教师的问题,但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并未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下是世界普遍现象,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当教师的状况并未改变。因此,90年代教育改革如果要能有所进展的话,首先要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它把报告的题目称为“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它要美国人认识两个最本质的真理:“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这不能不说是真知灼见。
展望20世纪90年代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应该着眼于21世纪,培养经受得起新科技革命和“和平演变”两种挑战的优秀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关键在于有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
[1] 原载《中国教育报》,199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