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的帷幕正在徐徐升起。世纪之交,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无不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0世纪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教育在20世纪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世纪在教育上发生了几件大事:一是发达国家普及了中等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是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三是教育观念发生转变,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手段日益先进,正在酝酿着教育领域内的全面革命。但是,教育制度和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的凝固性,它的变革是缓慢的,跟不上科技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教育正面临着种种严重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首先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第二,教育面临着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的挑战。人口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是对教育的最大压力。1930年,世界人口为20亿,1975年达40亿,1990年已达52.6亿人。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人口年增长率约为2%,也就是每年要增长1亿人,到20世纪末要超过60亿。
人口增长直接影响到教育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与一些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越不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长越快。尽管许多国家在教育投入上尽了很大努力,但教育经费的增长常常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即使在发达国家,人们由于人口流动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感受到了教育需求的压力。旧的正规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只有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较多地满足这种需求。
第三,教育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第四,教育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的挑战。
总之,教育在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改革。
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建立全民的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所谓全时空的教育,即在时间上要提倡终身教育,从生到死都要学习,要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在空间上要冲破学校的围墙,扩大到家庭、社会各个领域。正像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会议发布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所提出的,要“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即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该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需要寻求新的模式。传统的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上述基本学习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为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教育成为可能;电视录像、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使更多人获得了学习的机会。
于是,教育技术学应运而生。它将为21世纪的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为改造旧的教育模式、满足人类的基本学习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找出一条新路。
二、教育技术与21世纪教育的变革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包括教育规划、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如上所述,21世纪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所能提供的学习机会之间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进行教育系统与社会之间的总体需求的诊断。即要分析清楚社会对教育提出何种要求,这种要求同教育现有的能力有哪些差距,教育系统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增加多少投入。这就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对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规划,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当代许多学者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而多变的世界。21世纪要求年青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的,第二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如果一个人具有学术性的知识和职业的技能,没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则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这种事业心和开拓能力一般是指规划、组织、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对社会、对别人、对环境的关心。21世纪人才的基本模式与特点究竟是什么?需要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目标的设计。
要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造。信息社会的技术发展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教育有必要利用这些技术来改造自身。利用远距离教育技术解决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发达国家普及。尤其是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可以摆脱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采取远距离教育,多媒体教学将极大地扩大教育的范围,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还表现在教育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科学研究的分化与综合也需要教育在内容上加以革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激增,社会行业的兴衰,使课程改革将成为21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把专业和社会行业统一起来。以往的教育把专业划分得过细,一个学科又分为若干专业。而社会发展的趋势则是一个行业需要有多种学科知识,因而一个专业的课程要覆盖多种学科的内容,课程开发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领域,将得到深入研究。
21世纪教育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必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历史上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个别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无论是个别教学还是集体教学,都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也没有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局面。这种变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按顺序连续组成的,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教育技术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而且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教育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它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过程强**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
第三,它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通过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它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历史上各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流派都对三者的组合和各自的作用有过不同的主张。一派主张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另一派则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一派主张以系统的学科教材为中心,另一派则认为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增加为四个。它改变了从前那种或以教师或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材或以经验为中心的论争,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改变了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教师的角色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者转变为教材设计者,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总之,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看作一个教育手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它对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革命。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教学评价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技术包括诊断、分析、测量教学系统的效率和效益。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型向知识与能力复合型及人格发展的转变,评价技术有了一系列演变与发展,其典型的表现是由经典的参照标准测量向以知识、能力为基础的项目反应技术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评价领域,以及信息社会关于人才观念的变化,自适应评价技术将成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将在正规学校教育、工业培训、军事训练及继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教育技术将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要使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把它作为高等学校中的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当前,3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中设有教育技术专业,全国又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电化教育中心,但是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并不一致,对它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各个高校的电化教育(科学的称呼是“教育技术”)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教育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与教材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其尚未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大力宣传和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育技术与教师
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靠谁来设计和组织?靠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上面已经说到,21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21世纪要求年青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这一切都不是在书本上可以学到的。传授知识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任何时候不能放松。但它只是一个基础,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教师要认真研究21世纪人才的素质,并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
其次,教师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主要表现在教师是设计者、帮助者、品质的示范者等方面。教师是学生的长者,又是朋友,是学生的引路人。
最后,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教师的眼光不应局限于课堂,而要放眼社会。在当今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远远不限于课堂,家庭、社会有许许多多信息源,他们在那里获得的信息必然会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教师的眼光只局限于课堂,就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掌握的知识应该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深度。科学的发展正在向既分化又综合的方向发展,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也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既宽广又专深,但教师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职前培训和职后继续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教师不论教什么专业,都需要提高人文科学的素养。因为人文科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从而改善自己的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行为风貌。教师的这种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三,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教育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我曾经看过一堂课,教师虽然采用了电视录像,但教学方法是旧的,因此,电视录像与普通的挂图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电视录像的优势。这样使用教育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教育技术在未来教育中将有上述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应该重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开发教育技术。
[1] 原载《电化教育》,1995年第8期,收入本卷时,作者做了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