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化教育的认识[1](1 / 1)

一、为什么要发展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经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的时候仅仅从教育的媒体着眼,因为声像是通过电表现出来的,所以中国把它称为“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局限于教育媒体,起教育的辅助作用了,而是逐渐变成一门教育技术,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教育技术也成了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学科,因此就发生了这门学科的名称之争。有人主张应该叫作“教育技术学”,理由是它的研究对象已经不限电化教育的媒体了,发展到课程设计、教育过程的优化等问题,而且国外也早已不再称“电化教育”了。另一些人主张“电化教育”一说通俗易懂,已经在我国通行了50多年,已为大家所熟悉和接受,内容可以有发展,名称不一定再更改。我认为,名称问题可以慎重讨论,关键是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要确定下来。的确,近几十年来,电化教育发展得很快,它的内容不限于运用教育媒体做辅助性的教育活动,还要对媒体的运用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使它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优化教育过程。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电化教材,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是开展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什么说电化教育能够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呢?这就要从教育过程的规律来研究。

构成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包括教材和教育手段,也有人主张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教育手段。但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构成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前三者,教育手段是后来才逐渐参与进去的,而且从它的作用来讲,主要是延长和加强师生作为主体的器官的作用,使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通过显微镜、望远镜能够看到;使耳朵听不到的东西通过声音的放大或转换能够听到。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并非不可缺少。只要有教师、学生和教材(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教育过程就可以进行,因此,我主张教育过程三要素说。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过程的复杂化,现代化教育手段已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现代教育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手段四个要素组成的。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已经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而是改变了旧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过程具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即便如此,电化教育本身的优势也仍然是在延长和加强师生主体的认识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优势,它才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改变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过程。只有认识到电化教育的这一特点,我们才能正确地摆好电化教育的位置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把电化教育说成是文字教学的辅助工具,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说要用电化教育来代替文字教学,用电化教材来代替文字教材,也是不正确的。电化教材和文字教材同样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但因为文字教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电化教材的历史还很短,而且还很不完善,因此,在目前来讲,还只能处于辅助的地位,这也是事实。只有对电化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且编制出了合理的、优秀的教材,才谈得上电化教材与文字教材的平起平坐。

为了认识电化教育的优势,我们要了解一下电化教育在优化教育过程中具有哪些功能。我想,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电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易于认识客观世界,启迪学生的思维。电化教育可以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例如,讲昆虫的生长过程,由蛹变成虫,由成虫变成蛾,在自然界要经过许多天的时间,但在电视中可以几分钟内看清楚。又如,远离我们的南极大地的情景,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利用电视录像可以生动地看到。电化教育使学生易于理解教材,这个道理是不讲自明的。由于电化教育具有这种优势,因而它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如由近及远的原则、由表及里的原则,使我们可以按新的原则来设计教育过程。

第二,思想教育的功能,即德育的功能。思想教育不能简单地靠说教,更重要的是要用事实教育学生。但有些事实已成历史,有的事实转瞬即逝,有的事实远在他乡,不容易让学生亲身经历。电化教育可以使有些事实再现。例如,周恩来的高贵品质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青少年不了解,电影《周恩来》再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使全国人民再次受到周恩来高贵品质的思想教育。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人民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用电教媒体再现出来,促进学校的、社会的思想教育和文明建设。

第三,具有情绪渲染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电化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感染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电视片,可以使学生看到小女孩为了生活,在寒冷的街头流浪,受到饥寒煎熬的画面,从而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在朗读课文《月光曲》时配以《月光曲》的音乐,会使学生感受到《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四,美育的功能。声像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及时培养其审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第五,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前面讲到电化教育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旧的模式,甚至改变了某些教育原则,它为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已经不仅是一种手段,它的理论已经发展成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还年轻,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应该尽快组织队伍,深入研究,以促进电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我国发展电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认为发展电化教育首先要结合国情。从国情出发,当前发展电化教育的方针应该是积极创造条件,普及电化教育,并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

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普通教育学校多,受教育的人数多;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几乎普及了高中教育,边远地区还没有普及小学教育,有设备条件好、师资强的重点学校,也有设备很差、教师素质差的学校;三是教师水平不齐,大多数教师不了解电化教育,不会使用电教媒体;四是教育经费不足。从这种国情出发,我们一方面要普及常规媒体;另一方面要本着“三个面向”的精神,研究开发新的电教媒体。所谓常规媒体,是指幻灯片投影、录音等。这些媒体容易制作,价格较低,易于教师掌握。有人说,现在录像很普通,许多学校都具备。但是,且不说许多边远地区和多数乡村学校不具备,即使有一台录像机,也很难在全校开展电视教育。因为要使电视媒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不是靠一台录像机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在学校建立闭路电视系统,才能便于每个班、每个教师使用,这在我国当前还很难做到。它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集中一个课题,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看电视,而不是每堂课上都能使用。而常规媒体则每节课都可以使用。因此,我主张大力发展常规媒体的电化教育。

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常规媒体上,对先进的媒体要研究,要实验,创造条件加以发展。

三、如何发展电化教育?

发展电化教育除了有正确的方针和必要的经费外,我认为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要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电化教育的认识。认识到电化教育不是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而是教育过程的革新,它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果。把开展电化教育当作深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来看待。早在50年前,鲁迅就提出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他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鲁迅早就看到了电化教育发展的前景,今天已成事实,我们更应该重视它。

第二,电化教育的普及在于电化教材。有了教材,才能让教师使用。设计教材、编写教材是当务之急。为了编好教材,我认为,首先要设计好电化教材的纲要,即根据当前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计出编制电化教材的纲要。然后根据纲要,分工合作,编制教材。当然,也可以编制几套教材,各有特色。但编制纲要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现在各地编教材多少有一点盲目性,因为没有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通盘的研究,只是抓到一个主题就编制一种教材。应该像文字教材那样,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当然也可以搞实验大纲)进行通盘研究,哪些内容需要制作电化教材,制作什么样的电化教材,使用什么媒体最合适。将来国家在颁布教学大纲时应该把文字教材的纲要和电化教材的纲要进行通盘研究,制定统一的大纲。这是后话,现在可行的就是根据现有大纲设计一套电化教育纲要,使电化教材有更强的目的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第三,要编制系统教材、成套教材。电化教育之所以难以普及,除了许多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媒体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教材不系统、不成套,使用起来不方便。一门课程只有个别的电化教材,教师觉得既费事费时,又不一定有多大效果,所以平时也就不愿意使用了。如果电化教材是成套的,每节课都可以使用,教师也就会有积极性了。所以,评选优秀电化教材以成套为标准是正确的,这起到了导向作用。

第四,设计、编制电化教材要实行电教技术人员、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三者结合,这样大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电化教材是让教师使用的,因此,必须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哪些教材是重点、是难点,教师心中最有数;哪些教材需要用电教手段,哪些不需要,也是教师最清楚的。不是所有形象的、具体的教育手段都是好的,有些形象的东西可能会喧宾夺主,用了电化教材可能反而会影响学生对主要教材的掌握。因此,使用电教媒体也有个适度的问题,如何才能适度,就要请教第一线教师。

电化教材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与成人不同,低年级的儿童与高年级的青少年不同,因此,不同年级的电化教材要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的媒体也要求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科学性的地方,形象要精细;强调想象力、创造性的地方,有的形象就需要粗犷。这就需要请心理学家参加。

电化教材还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等,需要懂教育规律的专家参加。

当然,制作电化教材,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制作电化教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电教技术人员在制作中起着决定作用。如果三方面人员结合起来,那么制作出来的电化教材就会符合教育的要求,就会确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第五,组织教师培训。现在许多教师不了解电化教育,不会使用电化教育媒体,因此,有一个教师培训的问题。各地的电教馆应当起到教师培训的作用,这种培训不仅是技术的培训,而且要让教师理解电化教育,认识电化教育在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电教馆还要起中心示范作用,让广大教师亲身体验到电化教育的作用。

第六,要开展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包括:电化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对象和方法的研究;电化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电化教育的方针;电化教育媒体的制作和开发等。

我对电化教育还是一个门外汉,而且时间仓促,未能深思熟虑,发表的意见可能有许多错误,供同志们讨论。

[1] 原载《电化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