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1](1 / 1)

—一种普通学校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

苏联刚公布的《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表明,这次改革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逐步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苏联的经济建设。

苏联在1958年的教改中,曾试行在普通中学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学校自办车间、农场,或者学校与企业挂钩。但由于当时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足,没能找到一个实施职业技术训练的更为适当的形式。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和产生了一个较好的形式—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

莫斯科市十月革命区第二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联合体建立于1976年,负责本区的16所中学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技术训练。九年级、十年级的学生每周1天到达这里接受训练,包括2小时的理论课,4小时的生产实践课。联合体设立6个专业;车工、缝纫、烹饪、售货员、银行业务和汽车驾驶,并与10个企业单位挂钩,这些挂钩单位被称为基地企业,负责提供设备、原材料及成品处理,并提供实践课的教师和实习场所。例如,车工专业有2个车间,一间是由著名的红色无产者机床厂装备的,另一间是由莫斯科轴承厂装备的。学生在这里生产的产品就是挂钩工厂的零配件。又如,汽车驾驶专业与2个出租汽车站和1个汽车修配厂挂钩,装备了一个引擎车间和一个修理车间,并提供4辆小汽车供学生实习。基地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在暑假进行20~25天集中实习的场所,并发给学生实习津贴,相当于最低工资的1/3。

在联合体,学生既可学习理论,又可实际操作。高年级学生两年中在这里学习60多天,加上20天的集中实习,共有80多天的时间接受职业技术训练。毕业时通过考试,即可获得二级工的职业技术证书。

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由区教育局主办。上述莫斯科市十月革命区第二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是由一所普通中学改建的,设备精良,除车间外,理论课教室采用专用教室制,一般都装有常规的电化教育设备,包括幻灯、投影仪、闭路电视等,以及理论课教学所需的资料、书籍、图表等。联合体的专职工作人员很少,只有一名校长和几名管理人员。理论课教师由区教育局委派,必须具有高等学校毕业的学历;实践课的教师由企业委派,一般为具有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历及一定实践经验的技师。

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较好地解决了在普通中学实施职业教育的问题,使普通中学能够完成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做两种准备的任务。它的优点还在于,节约教育投资,把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企业为学校提供条件,学校为企业培养熟练职工。据介绍,莫斯科的20个区已有48个联合体,全国共有2500多个。

[1] 原载《中国教育报》,198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