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普遍意义[1](1 / 1)

—纪念马卡连柯诞辰100周年

马卡连柯是中国人民早已熟悉的苏联卓越教育家。1988年3月13日(俄历三月一日)将是他诞辰100周年。我想,对他的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学习他的教育思想,继承和发扬他的教育事业。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是苏联十月革命前后30多年时间里展开的。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10多年,是他的教育实践最有生气、最富创新的年代,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他的教育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先后担任过铁路学校的校长,领导过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抵抗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而组织的高尔基工学团,以及为违法儿童和少年再教育而组织的捷尔任斯基公社。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他把成千上万个心灵上遭受过创伤的儿童和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并且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完全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所施行的教育体系,为苏维埃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卡连柯离开我们已经49年了,但他的教育思想依旧放射着灿烂的光芒。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以马克思、列宁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把它提高到理论高度。它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所以具有普遍的、长远的意义。有人曾经这样说,马卡连柯教育的对象是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他的教育经验只适用于特殊学生。不对!他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思想、人道主义教育思想难道只对违法青少年的教育才适用吗?完全不是。

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的对象确实是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但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教育的一般规律上的。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思想—他从不把自己的学生看作特殊的、违法的、不可救药的人,才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不论是流浪儿还是违法青少年,他们都是人,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人,都具有一般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他们的心灵是可以塑造的脆弱的心灵,不过是受到过创伤罢了。这还因为社会主义苏维埃的教育目的是要把所有的少年儿童,不论他原来的家庭出身和社会条件,毫无例外地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捍卫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是同一个,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当然也是一致的,不过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说,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也许有人会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现在已经是80年代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没有,绝对没有。当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化,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不仅已经被许多教育家继承,而且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伟大教育家。他享有同马卡连柯一样的声誉,他的许多卓越的教育思想被苏联教育家,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教师传颂。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继承了列宁、加里宁、克鲁普斯卡雅,特别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宣称:“我们是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的伟大事业和整个思想财富的继承者。”(《在纪念马卡连柯诞辰80周年会上的发言》)他在逝世前不久还写道:“我完全相信,我全部的生活和创造,我们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马卡连柯的产物。”[2]我相信,在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继承者,不过他们没有像苏霍姆林基那样富有创造性,没有像他那样能从理论上加以发展和提高。

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只就本人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体会最深的几点说些个人的意见,以表示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崇敬和纪念。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贯穿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和青少年都可教育的信念中,他对他们充满热爱和信心。他认为,每个儿童和青少年是可以教育的,受过创伤,犯过错误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同样是可以教育的,不过费的力量要大得多。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了流浪儿童和违法青少年的教育事业;也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才在教育这些孩子的工作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那么,这种信念来自何方?来自他对苏维埃政权的坚定信念;来自他对社会主义教育力量的充分估计;来自他对青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充分了解,相信他们的可塑性。马卡连柯的这种信心表现在对孩子的无比信任上。人们读了《教育诗篇》,无不为他的教育胆识而惊奇,都会对他让谢苗·卡拉邦诺夫带包去领取巨款的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手段,又是一次充满信心的体验。有一次,当卡拉邦诺夫询问马卡连柯,他这样做是否在冒险时,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我知道你这个人跟我一样诚实。”[3]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的人道主义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要求上。马卡连柯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即尊重与要求统一的原则。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一文中,曾经这样来说明这条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苏维埃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4]

所谓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不伤害人的尊严。尊重人是教育人的前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人因为一点点小事而争吵不休,甚至动手伤人。这都是由于不尊重对方所致。如果互相尊重对方,互相谦让,往往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教育工作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学生才能听从教师的教诲。有的教师遇到学生犯错误,不是充分地调查研究,耐心地教育诱导,而是粗暴地对待他们,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认为教师不信任他,首先就产生了一种对抗的情绪,教师的教育就失去了力量。马卡连柯不是这样,而是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他教育的对象是流浪儿和违法者,但他从来不把他们看作坏人。他从来不抓住学生的档案做棍子,而是教育学生忘记过去,树立信心,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尊重学生并不是对他的错误放任自流,相反,是严格要求,严肃处理。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对一个人不抱什么希望,我们对他还有什么要求呢?要求中体现着希望,希望基于尊重和信任。学生纯洁的心灵完全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的话,就会发现,学生喜欢亲切而又严格要求的教师,不喜欢那种松松垮垮,不严格要求的教师;当然,最不喜欢那些语言伤人,态度冷淡的教师。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全面地、发展地对待学生上。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学生的缺点,并且注意发扬他的优点,克服他的缺点。特别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要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应该善于发现他身上存在的优点,哪怕是一点星星火花,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种火花,而且把它吹亮起来,他就能较快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变成一个能够坚持真理的人。对每个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要看到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前进。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学生犯了错误,改正了,过一个时期可能还会再犯错误。教师要有耐心,要仔细分析研究几次错误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从中找出他犯错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切不可因为学生的反复而失去信心,对学生流露出一种不可救药的感情,否则,学生就会认为教师不再信任他,从而失去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这条原则的重要性。遵循了这条原则,教育就取得成效;违背这条原则,教育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和教育的困难。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集体主义教育。他认为,苏维埃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体主义教育:“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5]“因此,我在自己的16年的苏维埃教育工作中,把主要的力量,都用在解决集体和集体机构的建立、解决权能的制度和责任的制度等问题上了。”[6]由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原则,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的原则”。这个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手段。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呢?

首先,要建立起学生的集体和教师的集体,把学生放到集体中进行教育。马卡连柯说:“如果我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校集体,我就不会工作……如果现在给我一个学校,那么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学校集体。”[7]因此,他要求教师首先把自己的班级培养成一个坚强的、自觉的集体。不是说学生集合在一起就能算是集体,学生的集体不是自发的,而是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教师要明白什么样的学生集体才能称得上集体,也就是说,集体应该具备什么特征。根据马卡连柯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一下集体必须具备的一些特点。

第一,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集体成员能够为共同目的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第二,必须有一个由民主集中原则组织起来的领导机构,这个机构在集体成员中有权威性,它可以指挥集体,统一行动。

第三,必须有行动的远景和近景。马卡连柯很强调远景计划和近景计划。远景计划是由一个个近景计划组成的。每实现一个近景计划,就向远景计划迫近一步。有了这样的计划,才能鼓励学生不断前进。

第四,必须有自觉的纪律和正确的舆论。集体成员不仅自觉遵守纪律,而且把维护集体的荣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一个成员的错误言论和行动都要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

第五,要有一些优良的传统。传统是一种无形的、有力的教育因素。集体有了一些优良的传统,就会毫不费力地影响和教育新的集体成员,约束所有成员的越轨行为。

其次,要通过集体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把集体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才能使其较快地接受教育。所以,马卡连柯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个人,而不是教师个人去影响学生个人。这当然并不排除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而是说,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把学生的个人行动和集体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应该为集体承担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觉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马卡连柯根据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的原则,又提出了“平行教育”的原则。所谓平行教育,马卡连柯解释说:“我们认为整个集体就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我们应该把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同时,我们相信,对个人的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内……其次,要使集体也是自愿地容纳这些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8]学校集体“首先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对象……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9]。概括起来,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集体及集体中每一成员的教育和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平行教育原则的另一个意思是,教师不直接作用于个人,教师只作用于集体,再由集体去作用于个人。马卡连柯说:“我们只和分队发生关系,我们和个人并不发生关系,正式的公式就是这样的。”[10]例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是直接去批评教育学生,而是要求集体来讨论这件事。集体在讨论中说明这个学生犯的错误对集体带来了什么危害,如何损坏了集体荣誉,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学生检讨自己的错误也不是直接对教师,而是对集体,使学生因自己的行为有损集体的荣誉、有损集体的利益而感到羞愧。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培养了集体的公正舆论。由此可见,平行教育乃是教师巧妙地利用集体去影响个人。表面上看来,教师和学生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实际上是教师更有力地在影响着个人。通过集体影响个人是教育个人的一种形式,而教师通过集体与个人发生紧密的联系才是实质。这种形式和实质是统一的。马卡连柯把它称为二者是平行不悖的。马卡连柯的这一教育思想充满了关于集体和个人、形式和本质的辩证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的教育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经大量介绍过他的教育思想,其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各地的工读学校就是吸取他的高尔基工学团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改造了成千上万的违法的青少年。在普通学校里,凡是遵循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开展工作的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惜近几十年来我国报刊上对马卡连柯的思想介绍得不多了,我们的青年教师对马卡连柯已经不太熟悉了。所以,今天有必要重新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普及他的教育思想,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掌握他的教育原则,运用他的教育艺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也是需要发展的。我们说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遍意义,但这普遍意义又是寓于特殊教育环境之中的。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是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他的教育思想不可能不受到20世纪20年代苏联教育思潮的影响;再加上他的教育对象是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他的主要任务是把他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因此,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属于德育的范畴,他对学生智育论述较少,对如何把德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也论述得不多。马卡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的思想是十分宝贵的,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他对学生的个别教育论述得不多,实际上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很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很重视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但他在理论上论述得很少,说明他并没有把因材施教提高到理论上来重视它。

对于古人是不能苛求的,马卡连柯是伟大的,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他的教育思想还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起作用。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不仅要学习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而且要进一步地发展它,充实它。对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讲,更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1] 见《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苏联]《共青团真理报》,1970-05-02。

[3] 《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23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4] 《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22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5] 《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2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 《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22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7] [苏联]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3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8] [苏联]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9] [苏联]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3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10] 《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15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