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1](1 / 1)

中国高等教育考察团一行8人,于1984年5月20日至6月11日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伏尔加格勒的14所高等学校,与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乌克兰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苏联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座谈,对苏联高等教育的现状和2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20多年来,苏联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苏联的经济发展,苏联高等教育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很快。据统计,1945—1969年的24年间,在校大学生增加了5倍多,由73万人增长到455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的速度就慢了下来,大学生的平均年增长率在50年代为6.88%,60年代为7.27%,70年代为1.08%。1983年有高等学校891所,在校学生528.4万人。

苏联高等教育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苏联高等教育的体系总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保持了它原有的特色。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上,还是在高等教育的领导体制、结构、办学模式上都没有重大的变化,可是在具体的培养规格上,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许多变化。现在我简略地将它的变与不变分别介绍一下。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没有变化的地方

第一,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苏联始终认为,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必定是专家,如工程师、医师、教师、法官等;以培养中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即使受的是中学后的教育,也只能称为中等教育。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负责领导高等专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两个等级的教育,培养两个不同等级的专门人才。20多年来,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建立和发展短期大学、初级学院,把这些学校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苏联也相应地发展了建立在完全中学基础上的中专(完全中学毕业以后再学习2~3年,或者不完全中学毕业以后再学习3~4年),这种学校实际上已经达到西方国家短期大学和我国专科学校的水平。但他们仍然把它归之为中等专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它的毕业生只能担任技术员、文书官、护士等。

第二,苏联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比较长。由于对高等教育的理解是培养高级专家,而随着对专家的要求越来越高,20多年来,学制又不断延长,现在文、理科专业一般为5年,工科专业一般均在5年半以上,有的5年10个月,有的达6年,这样它的学习年限就相当于美国的本科生加上硕士课程的时间,水平也大致相当。

第三,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校很少有灵活性;学生上课时间较多,课业负担较重,训练比较严格,但学习比较死板,很少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每周要上课36小时,现在高年级已减少到20~26小时,但低年级仍然每周需要上课32~36小时。整个上学期间,上课时数在4500小时以上,比起欧美的大学生上课时数几乎多出1倍。课程中必修课占了绝大部分,只有少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读,这些选修课大多与专业有关。

第四,苏联高等教育的领导体制仍然分为高教部和业务部门两种领导体系。综合大学大多是由高教部领导,专业学院和工科院校大多由业务部门领导。但所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学校的一切教学教育工作都必须接受高教部的统一领导,校长也由高教部任命。现在全苏联有两类重点院校:一类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师资和办学条件都较好的重点学校,俄文叫ведущие высшие школы,共70所,分属各个部领导;另一类是直属高教部的实验基地学校,俄文叫базовые высшие школы,共32所。这两类学校有些是重叠的,如莫斯科大学,既是前者,又是后者。这两类院校规模较大,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它们有权在标准教学计划之外根据本校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高教部直属实验基地学校更有义务实验新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学方法,以便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修改教学计划和大纲时推广。

第五,通过夜校和函授部发展高等教育。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设有夜校和函授部,夜校和函授部学生在20世纪60年代超过全日制学校的学生,70年代有所下降,但现在仍占大学生总数的40%以上。例如,莫斯科动力学院共有学生15000名,其中,夜校学生为6000名;列宁格勒大学共有学生20000名,其中,夜校和函授生9000名。对夜校和函授大学生与全日制大学生的要求一样,学制延长一年。夜校生一般每周要到学校上课4天,每天4小时;函授生每学期有一个月到学校上课做实验,考试和毕业设计时有更长的假期。对于他们的要求都有明文规定,要求比较严格,以保证他们与全日制毕业生能有同样的质量,工资待遇也相同。

二、20多年来苏联高等教育的变化

第一,高等学校更重视专家的培养质量。他们认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已经在数量上满足国民经济部门的需要,现在更重视专家的质量问题。据介绍,1980年在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人员每1000人中有230名受过高等或中等专业教育,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是97名。为保证质量,他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完善符合国民经济要求的专业目录。20世纪50年代,他们有660多种专业,经过调整,合并为300多种,六七十年代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专业,现在全国有专业450多种。近几年来建立了一些新的专业,如自动化系统、微处理机、柔性设计、激光技术、热技术动力、粉末冶金、喷涂、遗传工程、微生物学等。

其次,调整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过去,苏联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比较窄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要培养具有广泛专业面的专家。要求这些专家掌握马列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扎实地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本部门的条件和发展趋势;善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完成国民经济提出的任务。为此,他们近年来编制了各专业的业务标准作为文件下达。文件规定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种业务标准既可以作为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依据,又可以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尺度。这种文件在苏联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它不是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科研部门、生产部门和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广泛地讨论后制定的。

再次,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教学。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这次考察团没有着重考察,但在座谈中他们都谈到近些年来加强了基础课的教学,一般在前3年主要上基础课,后2年才上专业课,课程也随着培养目标的加宽而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内容。例如,理工科的学生还要学习工程心理、劳动立法、经济管理等课程,以便毕业生将来不仅能处理技术问题,而且会组织生产,成为一个管理人员和宣传教育工作人员。

最后,改进教学过程和对教学的管理,加强教学的物质基础,强**学过程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法的指导。每所学校在接待我们时都有一位负责教学法指导的副校长参加。我们到处都听到他们谈到学科的教学法综合指导(yчeбнo-мeтод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дисцлины)。所谓教学法综合指导,是指负责该学科的教研室必须制定该学科的工作教学大纲(它区别于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制定教师具体工作的教学大纲。一般标准教学大纲5年修订一次,而工作教学大纲是教师每年必须制定的,设计教学的各种形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设计、生产实习等各个环节),规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资料、作业习题、考试的要求等一整套教学过程的综合资料,以保证教学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分析他们的教学计划之后,我们发现,近年来他们讲课的时间有所减少,讨论的时间增加,如政治经济学是讲课70学时,讨论70学时(20世纪50年代讲课与讨论的时间比例是2∶1)。强调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提倡采用模拟演习的教学方法(деловые игры),由学生在专用教室里扮演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角色。例如,我们参观了列宁格勒铁路运输工程学院,他们给我们介绍了安全生产的模拟演习,专用教室里有主任、工程师、技师、检验员、安全员的办公桌,有各种仪器设备,哪个部门出现了故障,立即反映到仪器上,由检验员反映给工程师、主任,然后由主任、工程师发号施令,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这种模拟演习有真实感,可以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我们的考察,苏联高等学校近些年来设备有了更新。例如,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已较普遍,各校都建立了新的电化教室,教学条件比过去有很大改善。

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他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例如,改进招生制度,采取定向招生的办法,为工农青年设立预科;改进毕业生分配工作,从1984年起实行毕业前两年预分的制度,使毕业生及早知道将来的工作岗位,更有目的地学习专业。

第二,高等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不够具体。听苏联几所著名的大学和工学院介绍,他们普遍强**师搞科学研究,他们认为高等学校搞科研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的科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二是与企业签订科研合同。据莫斯科大学介绍,该校每年科研经费约6000万卢布,其中一半来自国家科研经费,另一半来自企业。

苏联提倡大学生参加科研。全苏联有330所学校成立了学生设计处,吸引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的设计,同时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研究小组。但据我们观察,所谓大学生的科研,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搞一些设计,创造性、研究性的成分并不高。

第三,重视教师的进修和知识更新。苏联规定每个教师乃至校长,每五年必须进修一次,脱产进修系学习3~5个月(校长一般是以讨论会的方式进行)。重点学校都设有进修系。教师在进修系里学习三方面的内容:马列主义与苏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更新,包括普及计算机技术;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现在全苏联有124个进修系,还有9所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学院,提高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教师在进修期内也可以到企业去实习,或到研究所或出国进修;也可以利用进修期撰写博士论文。

苏联还规定,对教师每5年考核一次。考核的办法是教师在教研室里报告自己的工作,经过教研室评议,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继续聘任,然后交系主任审核,最后,由系主任报校务委员会通过。条例规定,校长有权解雇不称职的教师,但实际上很复杂,一般只是在校内调动工作,或调到别的学校去工作。

现在全苏联高等学校有51.5万名教师,其中10万名专门从事科研,其他41.5万名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在这些教师中,有博士和教授称号的2万名,副博士和副教授称号的20万名。高等学校教师的来源是研究生部,现在全苏有9.8万名研究生,其中在高等学校里有5.8万名。过去招收研究生采取竞试的办法,现在逐步更多地采取定向招生(целевaя aсрaнтурa)的办法,由学校或企业派送,经过一年学习,通过基本课程考试,就可以撰写论文,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这9.8万名中有5万名是不脱产的研究生。学校也留本科生当助教,但必须通过在职研究生,获得副博士学位后才能晋升为讲师。

第四,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学设四门政治理论课:苏共历史和国际共运史、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课时比较多,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调学生阅读原著,认为马列主义原著和党的文件是思想教育的第一来源,而教科书只是自学的参考。教学中讲课和讨论并重,多采用问题教学法(проблемное обучение),即提出问题,研究马列主义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批判反马列主义的观点。师范学院除学这四门政治课外,还要学习马列主义伦理学、美学和科学无神论。

高等学校拥有一支强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现在全苏联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约5万人,其中3.9万人,即78%在高等学校。现在有14所大学,有专门培养社会科学教师的系。

除了政治理论课外,苏联还很重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各地都建有宏伟的革命博物馆和烈士陵园或烈士纪念碑,经常有青年到那里去献花。每个学校都设有校史陈列室,陈列着该校在革命斗争和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的事迹和学校的成绩。

这次我们考察的时间很短,真正是走马观花,了解的情况也很肤浅,仅供读者参考。

[1] 原载《国际观察》,1984年第4期。原标题为《近二十多年来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