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谈苏联的教育改革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的工作[1](1 / 1)

1984年5月的一个下午,中国高等教育赴苏考察团访问了苏联教育科学院。在院长办公室里,一位鬓发斑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就是苏联教育科学院的正式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教授。他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工作者中间并不陌生,国内的许多外国教育研究杂志上曾经介绍过他的教育思想。1981年第6期《外国教育动态》首先介绍了他的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1983年《外国教育资料》又用很大的篇幅对他的这一教育思想连续进行评介;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专门的讨论会。可见,他的教育思想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巴班斯基教授首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苏联教育科学院的工作。他说,苏联教育科学院现有13个研究所,工作人员约2000名。这13个所按其科研的内容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是研究教育理论和历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艺术教育;第2部分是研究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学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成人教育等;第3部分是研究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第4部分是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现在正在筹建第14个研究所,叫“国民教育管理和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校长、教育局长应怎样更好地管理教育。每个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实验学校,研究人员在那里开展教育实验,取得科学的数据。实验学校的一切费用,包括教师的工资,都由教育科学院负担。教育科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出版社,来出版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包括科学院编写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课外读物。科学院还有一个教育科学研究的协调委员会,协调全国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他告诉我们,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都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全苏联有200所师范学院、70所综合性大学(确切数字为68所)、22所体育学院、17所文化学院,以及37所医学院和农业技术学院,他们都设有教育科学教研室。各地的教师进修学院都设有教育科学研究室,他们都进行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科学院的协调委员会就是协调这400多个单位的科学研究工作,制订5年计划,并把各地的科研成果综合起来。

教育科学院设正式院士50名,通讯院士80名,都是由正式院士选举产生。院士、通讯院士都是终身制,有了空额才选举。巴班斯基教授告诉我们,现在还有18个空额,1984年11月要进行选举。全国凡具有教育科学博士和教授学衔的人都可以提出申请,参加竞选,最后由正式院士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所以,院士和通讯院士有的在教育科学院的研究所里工作,有的则在师范学院工作。

在谈到苏联教育科学院的研究方向时,巴班斯基说,苏联教育科学院的任务是要研究苏联普通教育的各种理论问题,不断完善中小学校的教学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大部分科研项目是有实际意义的应用性研究,当然也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他说,当前的任务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决议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教育科学院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

苏联的这次教育改革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学的教育质量,提高生产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参加劳动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知识不断增加,但苏联的学制比较短,这就产生了不平衡,因此要延长学制。同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只有当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参加社会劳动的时候,教育才是有效的。因此,要加强劳动教育,解决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不平衡问题。

巴班斯基教授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这次教育改革的内容。

第一,关于6岁儿童入学的问题。关于6岁儿童入学,已经过多年的实验,有些地方由学校办,有些地方由幼儿园办。不过,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能搞教学,必须由附近的学校派教师去上课。这次改革注意到6岁儿童的健康,规定上课的时间要比普通学校的时间短,休息时间要长,要多在户外活动,规定每天上4节课,每节35分钟,每个班不得超过25名儿童,要为6岁儿童准备3个房间:教室、休息室、游戏室。为了保证6岁儿童入学,就要建设许多新的校舍,要增加许多新教师,例如,莫斯科就要新建10所中师来培养教师。

改革后中小学学制将由10年延长到11年,保证中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

第二,改革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参加劳动,劳动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到九年级、十年级(以后是十一年级)每周要劳动一天,这一天到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去学习,分成各种专业,上2小时理论课,4小时实践课。暑假还要到基地企业(即与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挂钩的企业)集中实习25天,毕业时获得某种职业的专业文凭。

现在的学制是7岁入学,八年制以后分别升入各种学校,以后是九年制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制3年;一部分继续在普通高中学习,少部分升入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教学内容的改革强调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内容,重视学生掌握实际本领。要求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学习使用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要增加实验操作。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高年级要设选修课,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某门学科。学校还要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与选修课不同,选修课是对某门学科的深入,兴趣小组是适应学生的兴趣。为了指导好学生的兴趣小组,规定学校可以有一个教师(编制)专门抓这项工作。

第四,改革很重视思想建设,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加强家庭对教育的责任心。巴班斯基教授说,苏联已决定从1985年1月1日开始在高年级(九年级至十一年级)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叫“家庭的伦理学和心理学”。这门课一方面是培养青年正确地组织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是教育他们将来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在教育上少犯错误。他说,应该为父母编一部百科全书;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有父母教育的学校,这个任务就应该由中小学担负起来。他说,我们现在正在编写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教育大纲。过去只有学科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大纲。现在要编一套多方面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大纲,包括课内课外的教育工作。

第五,搞好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这次改革很重视教师的作用,规定提高中小教师的工资待遇30%~35%,整个改革需要花110亿卢布,其中,35亿卢布用于提高教师的工资,75亿卢布用于建设学校。改革也很重视培养新的教师,重视他们的知识质量。因此,要改进师范教育,改进师范院校的校舍、宿舍、设备,编写新教材。师范学院要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培养教师的综合性大学里应设专门的系,改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学。过去他们到毕业时才知道谁要去当教师,现在决定要提前分配,而且招生时就要使学生知道将来要当教师。

改革第一次提到要培养中学校长。过去校长是从教师中提拔的,通过进修成为校长。现在提出要专门培养校长,在职教师可以进这种培养校长的系。通过专门培养来提高中学领导的水平,可见这次普通教育的改革不仅涉及中小学,而且涉及高等学校。

巴班斯基教授说,教育改革需要苏联教育科学院做大量的工作。要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教科书,要设计新的仪器设备。巴班斯基教授手里拿着由他主编,最近出版的《教育学》很风趣地说:“给小孩子写一个课本比写一本我这样的教育学要难得多。有不少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5年前他们就提出由他们来编写课本,但到现在也没有写出来。现在还得让教师来写。原来,教育科学不是那么简单,有人问,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我说,教育学是教育艺术的科学。”

座谈结束时,我把我所翻译出版的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已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送给他,他显得非常高兴,同时把早已准备好的他主编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及《教学过程最优化》两本书送给我们。大家都表示今后加强学术交流。

座谈结束后,巴班斯基领着我们去参观教育科学院的陈列室,并亲自解说。陈列室就在教育科学院大楼的第一层,那里陈列着科学院编写的中小学各科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资料,各种课外读物,优秀教师的经验和各种理论著作,还有教育史和世界各国教育方面的著作。科学院设计的教学仪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包括各种教学的实验仪器,以及微处理机等。通过参观陈列室,我们具体地理解了巴班斯基教授所说的,苏联教育科学院的研究工作是密切联系中小学实际的,是围绕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这正是教育事业的科学基地。它既是教育部的智囊团、参谋部,又是广大教师的指导者、辅导员。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反映和答案。

可惜时间有限,许多教育理论问题未能来得及与巴班斯基教授探讨。告别时虽然莫斯科还在日光的普照下,但时钟告诉我们已近傍晚。

[1] 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