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1](1 / 1)

[1] 作者按:此部分是苏联解体以前的教育情况,许多内容与当前情况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作者当时对苏联教育的研究,除个别词句有所修改外,均保留原来的文稿以存历史的现状。

苏联普通教育的几次改革[1]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教育的冲击尤大。世界各国无不根据新的形势对教育进行改革,其改革浪潮至今虽未平息,但似乎都没有找出一条很好的路子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苏联也不例外,从1958年的教育改革以来,又经过了几次变动。这一切说明了教育改革,特别是普通教育改革不是一件易事。

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

苏联1958年的教育改革是苏联现代教育史上一次最重大的事件,它一直影响到现在。这次改革实际上在1956年就开始酝酿了。1958年9月21日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同年11月12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根据这个建议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由全民讨论。最后于同年12月24日经苏联最高苏维埃讨论通过成为法律。

《法律》对普通教育部分做了如下规定。

第一,确定苏维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进一步提高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水平,培养通晓科学基础知识的有学识的人。明确规定苏联中学的使命是培养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能够经常进行体力劳动的有学识的人。

第二,实行八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代替七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规定青年从15岁或16岁起都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四,中等教育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八年制学校,是不完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

第二阶段通过三个途径来施行。

第一个途径,也是主要的途径,在八年制学校毕业后从事生产的青年可以在职业学校,以及通过生产队学徒制或训练班受初步的生产训练,然后不脱产地在青年工人学校或农村青年学校学习,学习年限为3年。

第二个途径,八年制学校毕业的青年进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学习,学习年限也是3年。

第三个途径,八年制学校毕业的青年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学习。

第二种类型的学校为普通中学,这类学校的学生除了受中等教育以外,还要受职业训练,毕业后便于到国民经济和文化部门工作。这些学校的生产教学将依照工厂艺徒学校的形式组织起来。教学计划中将把1/3的时间用于理论和实践的生产教学和生产劳动。

第五,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延长学日的学校和班级。

第六,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时要给有实际工龄的人以优先权。后来具体要求逐步实现从具有2年以上工龄的青年中招收学生,直接从中等毕业生中招生不超过20%,废除原来规定的中等毕业生获得金质、银质奖章者升入高等学校的优先权。

《法律》还规定从1959—1960学年起就开始过渡到八年制义务教育,改组十年制的普通中学,并在3~5年内完成。

这次改革的最大特点如《法律》的标题所说,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办法是:一方面,在普通中学大幅度增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另一方面,要求八年义务教育以后的青年都参加劳动,主要通过业余教育完成中等教育,少数毕业生进入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同时进行职业训练。因为大量增加生产劳动时间,中学学制由原来的10年延至11年。

教学计划做了如下相应的变动:第一,改革前的十年制中学是统一的普通中学,虽然也分别设立不完全的七年制中学和十年制完全中学。但教学计划是一贯的,不分段的。改革以后,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八年制学校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九年级至十一年级另有一个完整计划,分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两类。第二,中小学学制增加了1年,但总的学时增加了2822学时,比原十年制计划增加了28.6%。这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每周的总学时都增加了,过去高年级每周学时最多达33节,而新的计划达36节,也就是说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了。第三,增加的学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教学和劳动。这部分时间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由原来在计划中的比重5.3%增加到21.06%。由于知识教学的时数也略有增加,共增加679学时(7.2%)。

1958年苏联教育为什么要做这么大幅度的改革呢?原因是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是要解决青年的升学和就业的矛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通中学的数量很少,中学的任务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而且毕业生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要求。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七年制学校和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中学毕业生的要求。据统计,完全中学毕业生人数1957年比1945年增加了10.6倍,而高等学校招生数只增加了85.8%;1953年以前全日制十年制毕业生还不能满足高校的招生要求,但到1954年以后全日制十年制毕业生就大大超过了高校的招生数。大批的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就有一个就业问题,但是他们在中学里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职业准备,不能适应就业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中学生普遍厌恶体力劳动。有些青年男女在十年制学校毕业以后,不愿意到工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去劳动,认为这是一种屈辱。某些家庭也对体力劳动采取这种轻视的态度。

升学就业的问题还和苏联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高速度发展需要大批训练良好的劳动力。但是“反法西斯战争使千百万人丧失了生命”,并同时带来了出生人口的递减,因而造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力的严重不足。随着七年制教育的逐渐普及,如果再普及全日制十年制教育,势必延长了劳动力的培养时间。采用普及八年制中学并给予一定的生产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即可参加生产,这就减轻了对劳动力的压力。同时为了满足青年求学的要求,苏联采取业余学习的办法发展完全中学和高等学校。

但是,当时的学校因为教学和生活脱节,不能完成毕业生立即参加生产的任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被认为是学校制度的问题。1959年《苏维埃教育学》杂志发表社论,把学校工作的问题与20世纪30年代的指导思想联系起来。它说:“这些缺点中有许多是与30年代的学校工作实践联系着的。在1931—1936年通过的党中央关于普通学校的决定中,为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培养科学基础知识的合格新生的任务,是作为普通学校的注意中心提出来的。”它又说:“从原则上说,这个任务并不意味着学校脱离生活。但是,从1936年开始,借口力争提高学业成绩和牢固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产生了单纯增加书本知识的现象。有关劳动训练,综合技术教育的一切科目都从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取消了。自然常识的比重也大大降低,1937年把学校工厂也关闭了,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科学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具备综合技术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把这种学校说成是与生活、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脱节的“口头传授知识的学校”,“使学生在学校时代就失去了把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可能”。

1958年的教育改革就是想纠正这种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偏向,以适应当时升学和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1964年的改革

1958年的教育改革持续到1964年,基本上以失败告终。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忽然公布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在八年制学校基础上的3年的学习期限改为2年,并于1964年9月1日开始实行。

《决定》的条文很简单,表面上只涉及学习期限的改变,实际上是整个中学结构的改变,普通中学年限的缩短意味着放弃职业训练,回到原来十年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这次改革是突如其来的。虽然1958年的教育改革实施不久,苏联舆论界就有反映,特别是学生的不满和家长的不安,到了1963年,报刊上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多。但是苏联当局一直坚持改革,直到1964年4月16日,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法纳先科还在《教师报》上说:“在学校改革的这几年里,政府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根据关于学校的法律所进行的工作,已经产生丰硕而良好的成果。”但是,仅仅过了短短4个月,苏联最高当局就做出了改变学习期限的决定。虽然一再强调“绝不意味着回到1958年以前存在的十年制学校”,但是这次改革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从苏联报刊上反映出来的对1958年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来看,1964年的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严重地降低了中学的教学质量。从改革前后的教学计划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虽然知识教学的时间没有减少,但由于生产教学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只好增加每周上课时数并减少学习某些普通科目的时间,其结果是原来已经沉重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不少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中途退学的比率很高。例如,1962年苏联学校退学的学生达50万人,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的比率高达50%。而退学的主要原因是留级。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格涅多夫在最高苏维埃常委会上就提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差。他说:“中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水平,没有达到一些学院和大学向中学提出的严格要求。”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有些教育工作人员忽视普通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以知识武装学生;其次,对初等教育的意义估计不足;最后,教学方法效果不好。

关于教学质量的批评,来自高等学校的更为激烈。高等学校认为中学没有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新生。特别是按照招生的规定,新生的80%以上来自有2年工龄的青年,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不能满足高等学校的要求。

第二,在中学实现职业训练的想法落空了。1965年3月,凯洛夫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经验令人信服地证明,学生在中学范围内的职业训练是不适当的。”他说:“看来在我国条件下,不可能根据某一经济区域对干部的需要来把普通学校编制的地区原则同职业教育的计划和组织结合起来。这里几乎就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样,职业教育纯粹是机械地加在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上的一层东西罢了。许多学校由于没有必要的生产教学基地,就走上了狭隘的专业化和手工艺的道路。”阿法纳先科在1964年8月的全俄国民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则说:“5年的经验证明,把中学修业年限延长1年并把这些时间基本上用于生产教学,这种做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因为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加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使生产教学往往变为无味的时间浪费……这种状况曾常常引起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严重不满。”这些讲话实际上对1958年的教育改革做了否定的结论。事实上,所谓职业训练,基本上没有搞起来,而且搞得很混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生产教学组织得很不好,缺乏物质基础,生产劳动徒具其形。特别是高年级到工厂去生产实习,却没有工作岗位,往往是站在工人背后,看着工人工作,或者被分配去做“既没有教育意义也没有认识意义的偶然性工作”,有时竟从事“进行自我服务、收集废金属和废纸的工作”。

其次,学校职业训练的专业和国民经济部门的需要对不上口径。学校确定生产教学的专业范围本来应该从长远来考虑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学校无法得到这种需要的可靠资料,因而学校在决定生产教学的专业范围时是盲目的、自发的,没有考虑到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和青年们的爱好。例如,学校选择培养五金工人和缝纫工人的居多数,而培养建筑工人、农业工人、采矿工人、交通运输工人的就较少,培养市政文化方面的工作者就更少。结果是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多,另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不足,因而有些毕业生虽然希望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工作,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些毕业生则不愿意按照他们在学校里所学习的专业去工作。据调查,1963年在新西伯利亚省中学毕业的总人数中,按照生产教学的专业进行工作的仅占所有毕业生的11%。

再次,生产教学和知识教学脱节,拖长了中学修业年限。生产教学脱离综合技术教育的任务,往往只是把它看作让学生获得某些工作的操作方法,在劳动课上不利用学生学习过的科学基础知识。阿法纳先科在报告里说:“生产教学的许多大纲中充塞着许多所选专业并非必须学习的材料。这样就人为地拖长了生产教学的时间,从而拖长了中学修业年限。”

最后,缺乏实施生产教学的教师,也是导致1964年非改不可的原因。

1964年《决定》公布以后,接着就是教学计划的改变。从改革前后的教学计划的比较来看,一年级至八年级的变动不大:高年级的劳动课由3学时减为2学时,四年级俄语(讲读课)和自然各减少1学时,五年级俄语减少1学时,六年级文学减少1学时,八年级外国语减少1学时。此外,八年级借着减少1学时劳动课而增加了地理课的时间。

九年级、十年级的变动较大。学习期限的压缩主要靠每周减少6~12小时的职业训练时间来实现,但另外在九年级用一个半月,在十年级用2周来进行生产实习。这样一来,中学第二阶段的生产教学时间由改革前的1356学时减到708学时,减少了47.8%;教学时间从2698学时减到2100学时,减少了22%。各科教学时间都有所减少,其中,外国语、历史、地理减少得较多。另外取消了苏联宪法课,增加了社会学课。

三、1964年以后的全面改革

1964年关于缩短学习期限的决定,不是改革的结束,而是改革的开始,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改革的**。由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而惊起的西方政治家、教育家们,认为普通教育的落后状况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国际竞争的能力,纷纷提出教育改革的方案,这就是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开始。苏联1964年以后的改革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调是一致的,也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开始的。在这个阶段,苏联教育的重大改革有三个方面。

第一,苏联从1964年开始,逐步地把小学4年改为3年。这是在长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是赞可夫领导的实验。赞可夫于1957年开始领导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学研究所教育与发展问题实验室从事“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实验。1964年,他在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并公布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报告。实验学校的教材在深度和容量上都远远超过四年制小学的教学大纲,而且这种教材在从容不迫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3年内就学完。

二是艾尔康宁领导的实验。他在学龄初期儿童心理实验里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现代科学的某些概念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编写了可以大大缩短一年级教学期限的实验性的识字课本,并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在心理研究所里,孟钦斯卡娅和艾尔康宁等人还领导进行了一些实验,目的是探明修改低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缩短学习数学期限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些年级里讲授一些为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基础的代数和几何基本知识的可能性。

这些实验都说明学龄初期的儿童的认识潜力很大,克服了过去对于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潜力的陈旧的观念。研究认为,小学越来越失去独立的意义,失去自己的特殊性质,变为学生入高年级学习的准备阶段,实行修业期为三年的初等教育并改行从四年级起就系统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课程是可行的。

第二,改革教育内容。1964年10月,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主席团和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成立了确定中学各科内容和性质的各科委员会和协调各科委员会的总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由许多著名的学者、大学和师范学院的教授、教学法专家和先进教师共500多人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使“教育的内容和性质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要求吸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比较性研究,并根据向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过渡的前景确定中学教学的范围和性质,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方法更充分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成就,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陈旧的和次要的材料。

拟订和完成新的教育内容过渡用了10年的时间。1974—1975学年完成了采用新教学大纲的工作。10年中一共编写了103种新的教科书,其中87种被批准为标准教科书。

1964年以后苏联关于教育内容的改革,动员的人力之多,改革的范围之广,耗费的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这次改革对苏联普通教育走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强调知识教学的作用,降低生产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964年学习期限缩短的时候,虽然生产教学的时间已有很大削减,但还是比较强调生产教学的重要性,并一再声称不是回到1958年以前。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调子就不一样了,更多地强调知识教学,生产教学已经不被人们重视。1965年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在回答高考生的问题时宣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基础的唯一和基本的要求是一切考生都必须具有高深和牢固的知识。”《真理报》把这篇报道标为《深刻的知识是进入高等学校的通行证》。

1966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指责各加盟共和国教育部“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消除现存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现代科学知识水平不相适应的现象和学生必修课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要求完善中等教育,施行有科学根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措施》决定从1966—1967学年开始,中学改用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从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生产劳动的时间大为减少,只占总学时的7%。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从七年级起开设选修课,逐年增加。《措施》还决定恢复奖章和奖状制度,为天才学生设立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学习数学和计算技术、物理学和无线电电子学、化学和化学工艺、生物和农业生物学、人文科目及其他学科的学校或班级。

1964年以后的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7月19日,苏联第八届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通过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以下简称《立法纲要》)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教育改革的总结,最后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立法纲要》明确了普通中等教育的地位和任务,具体如下。

普通中等学校是进行普通中等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和青年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

普通中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对儿童和青年进行符合现代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进步要求的普通中等教育,使学生具有渊博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增加自己知识的愿望和独立充实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他还提到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自觉地选择职业”等。《立法纲要》要求:“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劳动教学、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的过程中,在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徤康状况的情况下,按照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对他们实行综合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指导。”《立法纲要》要求:“有条件的普通中等学校也可进行生产教学”。也就是说,不规定普通中学都要实施生产教学。

这个《立法纲要》彻底改变了1958年教育改革为普通中学规定的任务和性质,重新把普通中学作为进行普通中等教育的基本形式,生产教学只是在有条件的学校才进行。因此,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可以说是对1958年教育改革的全面否定。

四、1977年的《决议》

1977年12月29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可以说是苏联普通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决议》指出,普通学校工作中存在着重大的缺点,主要是“许多中学毕业生在走向生活时,缺乏应有的劳动训练,对基本的普通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到国民经济部门工作时感到困难”。

《决议》重新提出中学毕业生在学习期间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决议》要求学校改进劳动训练,让学生有根据地选择职业,同时做出了几项具体规定。

第一,把九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劳动教学时间从每周2学时增加到4学时(在教学计划范围内)。第二,给学校配备劳动教学师资,扩大师范院校对劳动教学师资的培养。第三,利用学校附近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给学生安排有效的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他们参加公益劳动,同时保证八年级应届毕业生能自觉地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和某一种专业及职业训练的途径。第四,修订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

这个《决议》对普通中等学校的任务的提法显然与1973年国民教育的《立法纲要》的提法不同,与1958年教育改革的提法也不同。简单比较见表1。

表1 《法律》《立法纲要》《决议》对普通中等学校任务规定的比较

为什么1973年刚通过了《立法纲要》,1977年又做出了这样的改变呢?这就是因为1958年提出的升学和就业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1958年教育改革主张普通中学兼施职业训练,实践证明做不到;20世纪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主要强调了知识教学,又忽视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缺乏劳动能力的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据报道,随着中学教育的普及,在苏联国民经济部门工人和职员的增长中,全日制中学毕业生增长很快,年平均增长数在1975年占增长总数的66.6%,而1976年就达到了80.9%。《苏维埃教育学》在论述这次改革时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当代科技革命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与普通学校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之间产生了矛盾。上述矛盾是以普通学校改用新的教学内容这一途径来解决的。在近10年间实行的这个改变引起了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这具体反映在专用教室制、实行选修课、问题教学法和其他方面。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中等教育的普及,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应当直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又引起了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学设置、职业定向与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日益增长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学校的新的决议正是提出了这一点。”1967—1977年的几次社会调查表明,5个学生中一般有4人希望读完十年级后继续深造,打算做体力劳动工人的则不满10%。按照国家计委估计,1975年高考生中进入高校的只占15%,进入技术专科学校的占21%,其余64%的中学毕业生将就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普通中学毕业生劳动训练的工作。除了在教学计划中完善劳动教育教学的设施以外,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态度。

这次改革与1958年教育改革不同的是,普通中学没有职业训练的任务,主要是建立一个与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紧密相连的学生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等有科学根据的体系,所以采取的措施中,特别注意改善学生劳动教学的组织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正在继续进行中,其措施和结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注意。

五、几点结论

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以下提几点肤浅的意见作为本文的小结。

第一,中等教育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独立的任务。它既关系到高等学校学生的质量,也关系到广大劳动大军的质量。因此,如何解决中等学校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和使学生做好劳动就业准备就是中等教育改革的关键。1958年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强调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在学校中加强综合技术教育,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我认为这些想法是可取的。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任何国家的教育都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它就不可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要求,教育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苏联1958年教育改革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只强调了中学为就业做准备的一面,忽视了为高校培养新生的一面,提出了普通中学实施职业训练这种不切实际的措施;而且在教育结构上只有统一性,缺乏多样性,把普通中学都改为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教学质量,毕业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所学专业就业。1964年开始纠正这些缺点,但强调了知识教学,忽视了生产教学。1977年的改革,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但吸取了1958年的教训,没有再提职业训练,只提职业指导。普通中学始终不能忘记它的双重任务,否则,会给升学和就业造成困难,教育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即使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另有职业教育培养就业人员,普通中学也不可能成为高等学校的预备班,因为要保证高等学校的质量就必须使高等学校有一定的选择性,普通中学的大部分人仍然不能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而要直接进入社会生活。

第二,在实行普通教育改革时,始终不能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牢固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就谈不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普通中学不可能像职业学校那样,每个学生都有一门专业。要适应将来就业和劳动转换的需要,只有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过早的专业化不利于劳动的转换。当然,正如前面所述,科学技术知识教学不能代替生产技术教学,但在增加生产技术教学的同时,要始终抓紧知识教学。

第三,普通教育的改革需要向纵深发展。除了教育结构、学校的任务以外,还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苏联1964—1974年完成了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虽然教材内容偏难偏重,学生感到接受不了。但完成教育内容的改革不是孤立的,新的内容需要有新的方法,教师需要经过再培训,总之,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和教材不断完善的过程。

苏联教育的特点是教学计划的严格统一性,优点是在具备合格教师的条件下可以保证质量,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包括各地的灵活性和忽视学生的兴趣、才能与爱好。从1966年开始,苏联在中学设立了选修课,这是一大进步。

第四,普通教育的改革要利用其他学科的成就,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控制论等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要通过广泛的长期实验,取得可靠的数据。苏联20年来进行了教学和发展的实验,证明了学龄初期儿童蕴有极大的认识潜力,从而加强了对儿童的早期培养。这个实验很值得我们重视。

[1] 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第2期。